2050年近90%陸生脊椎動物將失去部分棲息地 英研究:人類需改變食物生產模式

記者 吳昱賢/報導

一份英國研究指出,到了2050年,全球有將近90%的陸生動物會失去部分棲息地。圖片來源/Pixabay

工業化的畜牧產業、密集化的農耕,大多數人都清楚現今食物生產模式造成環境負擔,但後果卻可能比我們想像得嚴重!近期一份英國研究指出,全球食物系統正迅速廣泛地破壞生態環境,估計到了2050年,全球有將近90%的陸生脊椎動物會失去部分棲息地!

綜合外媒報導,這篇研究12月21日發表在《自然永續發展》(Nature Sustainability)期刊上,由利兹大學和牛津大學兩所大學主導研究。該研究估計了不斷發展的食物系統將如何影響生物多樣性,團隊透過模型類比研究了未來農業擴張對19,859種陸生脊椎動物的影響,他們估計人類未來將需開墾200萬至1000萬平方公里的新農田,而這將導致動物棲息地的喪失。

畜牧業、高密度農業砍伐森林,也是導致動物棲息地喪失的主因之一。圖片來源/africatimes


研究發現有87.7%(17,409種)的陸生鳥類、兩棲類和哺乳動物在2050年可能失去部分棲息地,其中1280個物種預計將失去大於25%的棲息地,其中又以漠南非洲(撒哈拉以南)、中美洲、南美洲部分地區影響最為嚴重。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來自利兹大學的威廉斯(David Williams)說:「如果我們要在全球範圍內拯救野生動物,我們就需要改變我們的飲食及食物生產方式。」另一位參與研究的牛津大學作者克拉克(Michael Clark)則指出,雖然建立新的保護區、引入新法拯救特定物種等傳統保護策略是必要的,但這份研究主要是強調「減少對生物多樣性的壓力」的重要性,例如農業擴張對環境造成的破壞等。

該研究也建議一些人們可以努力的方向,小至個人少吃肉、減少食物損失和浪費,大到政府提高作物產量、重新擬定土地使用規劃。作者解釋,不同的方法對政策制定者來說有不同的意義,政策制定者可以依照國家利益做出最好的方案。例如,提高農業產量可能會讓非洲撒哈拉以南的生物多樣性帶來巨大的進步,但在農業產量已經很高的北美洲卻沒有什麼作用;相反地,轉向更健康的飲食在北美會有很大益處,但在肉類消費低、糧食不安全的地區,就不太可能有大益處。

克拉克說:「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只使用一種方法,任何一種方法都不足以單獨發揮作用。若不想造成重大的生態環境損失,需要全球政府的協調和快速行動,才能在2050年為全球人口提供健康的飲食之餘,同時與動物、環境和諧共存。」

繼續閱讀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