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昱賢/報導
在討論動物保護、動物福利時,動物是否為「有感知、知覺的生物」(sentient beings)、能否感覺到疼痛,是區分的重要依據。而隨著人們深入瞭解不同動物,也開始出現把章魚、烏賊等動物納入保護的討論。近期一篇英國研究恐怕又將衝擊關於動物倫理的討論,因為這篇研究發現,昆蟲也有感受疼痛的能力!
延伸閱讀:倫敦政經學院研究證實 無脊椎也能感受疼痛 政府將章魚、龍蝦納入《動物知覺法》
無脊椎也能感受疼痛 英議員籲:將章魚、龍蝦納入《動物知覺法》保障
去(2021)年11月,倫敦政治經濟學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表示他們有「強而有力的證據」能證明頭足類動物(如墨魚、烏賊和章魚)和十足類動物(如螃蟹、龍蝦)有感知能力,有能力感受疼痛、快樂、無聊、興奮、沮喪、焦慮和喜悅等情緒。這也使得將「頭足類動物」、「十足類動物」納入英國《動物福利(知覺)法》(Animal Welfare (Sentience) Bill)的討論越來越熱烈。
而現在,一篇發表在《皇家學會報吿生物科學版》(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的研究發現,昆蟲有一種特殊的生物機制,可能擁有主觀上的疼痛感受。研究主要作者、英國倫敦瑪麗王后學院(QMUL)生物和行為科學教授Matilda Gibbons解釋:「痛覺通常會導致類似反射的反應,像是快速退出或逃離刺激來源,我們在討論『感受痛苦』時,是要討論生物大腦是否會有『負面主觀體驗』的可能性。」
為了更精準地解釋反射和感受之間的差異,Matilda舉了一個例子:「當我們或其他脊椎動物碰到燒燙的鐵板時,我們會迅速抽開我們的手,這是一個反射反應,隨後我們感覺到痛。而過去的研究發現,當蒼蠅碰到燒燙鐵板時,也會迅速飛離,但這個反應到底是神經的反射?還是牠們也能感覺到痛?」
為了區分簡單的反射和更複雜的疼痛體驗,研究提出一種名為「遞減傷害控制」(the descending control of nociception)的概念。Matilda解釋:「這是一種拒絕疼痛反射,並且改變自己行為能力的運作模式。舉例來說,如果一隻動物在戰鬥時受傷,大腦會抑制痛覺的感受,藉此增加動物的戰鬥性能,讓動物不要浪費時間和精力來應對疼痛。」又或者人們車禍、打仗時,也可能在當下感覺不到疼痛,那是因為大腦釋放嗎啡(opiates)來抑制痛感。
這份研究統整了關於昆蟲疼痛的相關研究,結果發現昆蟲疑似有類似的處理機制。Matilda指出:「如果昆蟲也有這種能力,可以推論昆蟲已經進化出一種類似的途徑來處理疼痛的感覺。由於我們無法詢問昆蟲的疼痛感覺,也很難觀察昆蟲的疼痛反應,觀察神經傳導模式將是一個重要的方向。」
研究共同作者、動物行為學家Lars Chittka認為,這篇研究對於動物倫理學有重大意義,他解釋:「我們應該重新思考『疼痛』、『痛苦』在不同動物上的定義。這在道德的討論上很重要,因為不論是研究還是養殖,都可能讓昆蟲活在痛苦之中。」
來自伊朗德黑蘭大學(University of Tehran)的報告共同作者Sajedeh Sarlak也認同這項說法,他指出:「我們正站在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傳統的畜牧業會大規模加劇氣候變遷,聯合國建議我們可以轉而食用昆蟲。然而,如果昆蟲有疼痛感知的能力,過去發生在工業化養殖場的倫理悲劇會不會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