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傳統畜牧產業不僅容易侵害動物福利,對環境的負擔也較大,近幾年科學家積極地研發各種替代的蛋白質商品,像是昆蟲、人造肉、植物肉等,研發的觸角甚至延伸到寵物食品。不過最近一篇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研究,卻建議人們或許可以嘗試「吃蟒蛇」?
這篇研究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蛇類專家小組主席納圖施(Daniel Natusch)主導。研究團隊認為,在面臨糧食危機、氣候變遷挑戰的南部非洲,或許可以考慮「商業化養殖」蟒蛇,來作為該地區的永續蛋白質來源,候選物種包括緬甸蟒、網紋蟒和南部非洲岩蟒。
研究團隊包括來自麥考瑞大學、牛津大學、阿德萊德大學、約翰尼斯堡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和河內越南科學技術研究院的科學家。研究人員透過測試不同食物,比較了泰國和越南商業蟒蛇養殖場的網紋蟒和緬甸蟒。這份研究發現蟒蛇比起雞或牛,能更有效率地將飼料轉化為蛋白質。
研究團隊認為,蟒蛇是一個比家畜、家禽或鮭魚更有效的蛋白質來源。納圖施說:「如果人類真的想擁有永續的未來,我們就需要開始跳脫固有的思維模式。而且在非洲及亞洲,吃蛇並不是什麼禁忌,因此商業化養殖更有可能在這些地區興起。」
納圖施表示,他曾到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國吃過各種不同的蛇料理,而且其實味道並不差。他說:「我吃過燒烤、沙爹串燒、蛇咖哩,我甚至曾經把蛇做成肉餅。雖然聽起來可能有點老套,但這種肉的味道就像雞肉一樣。」
由於蟒蛇可以在沒有水的情況下生活近一個月,牠們可以依靠早晨落在鱗片上的露水為生,還能將近一年不吃東西,生存能力極強。納圖施表示:「傳統畜牧業問題太多了,非洲尤其如此,非洲目前正因聖嬰現象而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干旱,幾乎所有牲畜都死在田地裡。」納圖施認為,應該將「蟒蛇養殖」與植物肉、人造肉、昆蟲等永續解決方案並列討論。
不過這樣的方案除了一般民眾的接受度不高外,其他專家也對此保持疑問。詹姆斯・庫克大學動物與生態學系主任施瓦茨科普夫(Lin Schwarzkopf)認為,應該對蟒蛇生長的各個方面進行更仔細研究,她說:「我不曉得為何想要用蟒蛇解決糧食危機或氣候變遷,可能需要看到更多有關供應鏈的資訊。」
施瓦茨科普夫說:「蟒蛇生長得很快,但要順利長大並不容易,牠們是變溫動物,因此必須為牠們提供溫暖和涼爽的區域,這在商業上很難做到且成本很高。考量到世界人口不斷增加,與其開發這種這種技術,我們應該想辦法用植物,也就是純素的方法餵養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