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青少年非法走私5千螞蟻 揭示野生物種走私新趨勢

兩名比利時青少年走私5,000隻東非螞蟻,預計從肯牙出境。圖片來源/Monicah Mwangi

記者吳昱賢/綜合報導


肯亞當局本週揭發一件令人震驚的野生動物走私案件:兩名年僅19歲的比利時青少年涉嫌將5,000隻東非原生螞蟻非法帶出境,遭當地法院依「野生動物走私行為」(wildlife piracy)起訴。案件也引發國際關注,正從大型哺乳動物轉向體型小,卻可能是生態中扮演關鍵角色的無脊椎物種。

涉案的兩名比利時人為大衛・羅諾伊(Lornoy David)與塞佩・洛德維克斯(Seppe Lodewijckx),本月5日於肯亞納庫魯郡(Nakuru)遭逮。警方在兩人下榻的民宿內查獲5,000隻螞蟻,分裝於2,244支內含棉花的試管中,為的是讓螞蟻能長時間存活以利運送。

目前兩名比利時青少年仍被關押在肯亞。圖片來源/Brian Inganga

這些螞蟻包含東非特有種「肯尼亞收穫蟻」(Messor cephalotes),屬體型大、紅褐色的收穫蟻,具高度生態價值。兩名年輕人在奈洛比法院出庭時表示,他們「只是出於興趣收集螞蟻」,不知行為違法。當地媒體報導,兩人在庭上神情落寞,並由家人安慰陪同。

除了這兩名外國籍被告,法院同日也審理另一宗案件:一名肯亞公民與一名越南男子因持有400隻活蟻遭起訴。當局研判,四人均涉入跨國螞蟻走私網絡,目標市場為歐洲與亞洲。


肯亞野生動物保護署(KWS)發聲明指出,此類案件顯示野生動物非法交易已出現「明顯轉變」,從傳統的大象、犀牛等「明星物種」,轉向「鮮為人知但具生態關鍵地位的小型物種」,如螞蟻與其他無脊椎動物。

「非法出口不僅侵犯肯亞對本國生物多樣性的主權,也剝奪當地社區與研究機構可取得的生態與經濟效益。」KWS表示。螞蟻走私行為已構成對國家自然資源的直接掠奪。根據官方估計,本次查獲的螞蟻價值達100萬肯亞先令(約合6,819歐元),具體數值視物種與市場而異。這些螞蟻多數被當作「異域寵物」銷往國外,尤其在亞洲市場需求不斷攀升。

非洲野生動物基金會保育副總裁菲利普・穆魯西(Philip Muruthi)指出,螞蟻雖不起眼,卻在維持森林健康中扮演關鍵角色,包括翻動土壤、促進植物發芽、作為鳥類等其他動物的食物來源。「一座森林能健康存在,不只是因為大象與長頸鹿,而是從細菌、螞蟻、真菌等所有微小生命共同維繫的結果。」他強調。

穆魯西也警告,非法物種走私不僅危及原生族群,還可能將新興疾病傳入目的地國家,對當地農業構成風險。「即使存在合法貿易需求,也必須建立嚴謹的監管機制,不能讓任何人任意掠奪我們的資源。」


根據肯亞野保署與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過去統計,非法野生動物貿易每年產值高達200億美元,但在執法資源有限與法規落差下,小型物種常淪為走私漏洞的犧牲品。尤其昆蟲、爬蟲類與無脊椎動物的國際保護機制仍相對薄弱。

目前,四名走私嫌犯仍遭關押,案件預計於4月23日再次開庭,屆時將審理預判報告與後續刑期建議。此案已引起肯亞社會廣泛關注,學界與保育界亦呼籲加強對微物種的關注與保護,避免生物多樣性在無聲中流失。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