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當代思潮】講座報導/用減塑行動,還海洋生物一片藍藍的海

作者:何郁庭(動物當代思潮特約記者)

新冠疫情延燒兩年,許多報導指出,由於城市和各個景點的人數下降,使城市空氣品質、遊憩景點的自然環境達到前所未有的良好狀態;不過,從海洋環境與海洋廢棄物觀察到的情況,卻恰好相反。

2022年8月,由好好愛牠協會主辦的「『疫』同生活的一件好事愛動物」線上講座,邀請現任台灣環境資訊學會行動教育組的黃育文專案經理,向大家分享海洋與海洋廢棄物的種種資訊,包含因為疫情迎來另類的垃圾衝擊、海洋垃圾哪裡來等;不僅如此,黃育文也藉由分享自己的減塑實踐經驗,告訴所有人減塑不是一個口號,它需要變成行動,才有改變的可能。

一旦處理不當,口罩垃圾不僅數百年不會消失,還會隨著海浪載浮載沉,最終進入海洋生態系。   圖片來源: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Martina)

疫情與廢棄物

講座一開始,黃育文就向聽眾說明,全球有三十億人口的生計仰賴海洋,但是人類對她的了解,卻只有鳳毛麟角。台灣是個島國,四面環海,許多人對海岸總有滿懷的憧憬與幻象,但對今日海岸充滿人為垃圾的景象,卻知之甚少。

疫情開始後,最常見的防疫物資之一就是口罩,根據《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期刊的一篇研究,全球每個月的口罩使用量多達1,290億片,相當於每分鐘使用300萬片。由於口罩是一次性用品,加上它的主要成分為塑膠「聚丙烯」,因此大量廢棄口罩產生後,衍生的問題不只是垃圾明顯增量,一旦處理不當,這些口罩垃圾不僅數百年不會消失,還會隨著海浪載浮載沉,最終進入海洋生態系。

另一個因為疫情所造成的明顯影響,是外帶一次性餐具的垃圾量大增。根據台灣環保署的資料,近五年來,紙餐具的回收量以指數方式成長,2021年的紙餐具回收量更高達16萬公噸。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習慣,而這些激增的垃圾,最終會反映在海洋身上,讓海洋不再是人們熟悉的美麗模樣。

擁有百年壽命的微塑膠

很多人好奇,自己製造的垃圾都有丟到垃圾袋、垃圾桶,為什麼這些垃圾還會進到海洋中?黃育文整理了垃圾漂流至海洋的常見途徑:有的是過去的垃圾處理廠商將垃圾掩埋在便宜的海岸地,有的是廢棄後隨意處置的漁具,有的是翻覆落海的海運貨物,更有的是人們到海邊烤肉、旅遊時,直接遺留在海濱的垃圾。

為了讓聽眾切身了解垃圾在城市中有多麼常見,黃育文在簡報上展示了自己在台灣各角落拍的照片,不但有夜市周邊被垃圾淹沒的垃圾桶,還有在下水道、開放空間隨處可見的寶特瓶與菸蒂,揭露了在城市中總被忽略的刺眼景象。這些被隨意丟棄的垃圾,許多都是難以分解的材質,長年下來隨著盛行風向或下水道逕流,一路向人煙罕至的地方前進,最終,抵達人們視線以外的海洋深處。

塑膠是難以分解的聚合材料,它們只會「裂解」成肉眼不易觀察的微塑膠,但這不代表塑膠會就此消失。2020年,一種新的端足類塑膠鈎蝦(Eurythenes plasticus)被科學家發現,生活於海底6,000公尺深的牠,被發現後腸內具有微塑膠的纖維;2021年,綠色和平組織指出,「天使的眼淚」嘉明湖的水體樣本中,微塑膠檢出率為100%。這些證據都直接或間接證明,不論是高山或深海,微塑膠已經無所不在。

生活在深海的塑膠鈎蝦體內被發現有微塑膠。   圖片來源:Zootaxa

垃圾島國

無獨有偶,除了微塑膠,隨著海洋環流漂泊的大量可見垃圾,也是個頭痛的問題。「太平洋垃圾帶」是位於北太平洋、面積約44個台灣大的海上垃圾堆,垃圾來自於亞洲各個國家,以及貨櫃船翻覆的各式漂流廢棄物。

2017年,LADbible與塑膠海洋基金會合作,設法設計出精美的護照與貨幣,發起連署與號召人士成為公民,並以這片垃圾為國土,正式向聯合國申請成立世界上第196個國家:垃圾島國「Trash Isles」。這樣諷刺性的倡議,是為了凸顯垃圾污染環境的現況是多麼嚴重與迫切。

黃育文說,海洋的各式垃圾,對生物造成的傷害主要為纏繞與誤食,影響的生物從海中的大型哺乳類,到空中翱翔的各式鳥類都有。講座中黃育文特別舉出近危物種黑背信天翁(Phoebastria immutabilis)的例子,攝影師Chris Jordan至北太平洋拍攝了中途島(Midway Atoll)上的黑背信天翁,但照片展現的卻是親鳥將垃圾哺育給雛鳥的畫面,以及胃袋充滿各式垃圾的信天翁屍體,當時這些照片被公開後,震驚了世界;日本鹿兒島大學的藤枝繁教授進一步追蹤垃圾中打火機的來源,竟發現這些垃圾大多數來自亞洲,其中48%來自日本、14%來自台灣。

攝影師Chris Jordan在中途島上發現大量體內有塑膠垃圾的信天翁屍體。   圖片來源:Midway: Message from the Gyre | Chris Jordan photographic arts

我們可以做什麼

無處不在的垃圾和受傷的生命已是不可逆的事實,但黃育文仍提倡淨灘及「海洋廢棄物監測」的價值——海洋廢棄物監測的概念由國際淨灘行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ICC)所提出,藉由在海邊撿拾垃圾,並記錄與分類不同類型的海廢,可以讓人們利用公民科學的力量,釐清這些垃圾的組成,甚至作為倡議和監督政府的重要證據。

2021年,根據荒野保護協會整理的資訊,台灣ICC淨灘行動的垃圾中,78.9%項與一次性餐具有關,且塑膠垃圾更佔所有淨灘垃圾的92.8%。黃育文說,塑膠袋因為具有可重複使用的目的,所以當初發明時是為了環保,但現在的人們卻認為它是為了方便而生,並且大量地使用。

目前台灣政府已公布限塑政策的時程表,規範項目包含吸管、飲料杯、購物用塑膠袋與免洗餐具等一次性產品,預計2030年達成全面禁用。此外,環保署頒布的「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已於2022年7月1日生效實施,黃育文表示:「如果政府有在推動,那消費者也可以響應,一起監督政府。」

環保餐具百百款,但最重要的是,環保是一種態度。黃育文分享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環保實踐,並提供生活中實踐減塑的小撇步。與其再買環保杯、環保袋,不如從今日起,拿起自己家中現有的容器到餐廳外帶飲食;如果所有人都認為減塑是重要的事,那它就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結語

人類居住於陸地之上,且大多數人的生活遠離海洋,以至於忘記了她曾經是那麼蔚藍,望眼看現在台灣的各個海岸線,總是有撿不完的廢棄物,隨海浪一打,就有新一波垃圾上岸。透過黃育文分享的數據,讓聽眾能夠更具體理解在新冠肺炎的影響下,究竟有多少衛生醫療廢棄物流入海洋,這些不忍卒睹的事實,值得更多人重視。而要改變人對環境的破壞,也只有人才辦的到,若有更多不同專業與背景的人關注環境議題,並身體力行,才有機會改變受脅動物的命運。

相關資訊

好好愛牠2022動保教育講座-『疫』同生活的一件好事愛動物|好好愛牠協會
塑害入侵保育棲地 嘉明湖水鹿慘喝「塑膠水」?!|Greenpeace 綠色和平
Midway: Message from the Gyre | Chris Jordan photographic arts
Preventing masks from becoming the next plastic problem. 2021-02-28.
New species of Eurythenes from hadal depths of the Mariana Trench, Pacific Ocean (Crustacea: Amphipoda). 2020-05-05.

繼續閱讀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