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當代思潮】講座報導/綠島公路成蟹媽媽末路,旅遊如何與生態找到平衡?

本文改寫自「『疫』同生活的一件好事愛動物」系列講座場次二「蟹媽媽的義無反顧-別讓人類的馬路成了牠的末路」,講者為台東「有人在家」民宿山豬老師呂縉宇。活動主辦單位:好好愛牠協會,合辦單位:關懷生命協會、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系、臺大永齡「關懷生命、愛護動物」專案、動物當代思潮、社團法人台灣友善動物協會。

作者:李奕萱(動物當代思潮特約記者)

每到夏天,綠島擠滿觀光客,每一個景點都萬頭攢動,經常跑綠島的生態工作者、人稱「山豬老師」的呂縉宇形容:「島上沒有一個地方叫『私房』景點,你只要跟著人潮走就會看到。」這幾年在疫情之下,因為大家不能出國,島上每到假期更是人滿為患。

觀光的興盛為當地帶來生意,可是也帶來了破壞,其中很嚴重的一項便是「路殺」。

「你如果看到機車在全島唯一的加油站排隊、排很長,那就表示船剛到。」呂縉宇指出,綠島旅遊旺季一天上島人數可達3000到5000,一天可能會有1500到2000輛機車在移動,爆滿的旅客讓綠島成為台東唯一會常態性塞車的地方;更因為綠島多是山地,人潮集中在環島的帶狀平原,難免會擠壓動物的生存空間。

呂縉宇用全世界最大的寄居蟹、第二大的陸地節肢動物「椰子蟹」來舉例,以前在蘭嶼、綠島隨處可見椰子蟹,「隨時可以從地上拎起兩隻」,但是現在已經非常難看到。

日出車隊輾死千隻抱卵奧氏後相手蟹

2014年,綠島在地文史工作者林登榮早起散步時,在通往日出溫泉勝地「石朗」的路上,天色未明,機車就一輛接一輛疾駛而過,趕在日出前卡位。他們的車輪底下不斷傳來東西被壓碎的聲音,而地上,則是滿滿的「檳榔渣」。

讓林登榮心痛的是,那並不是檳榔渣,而是一隻又一隻的抱卵「奧氏後相手蟹」屍體。

奧氏後相手蟹暱稱是「白眉毛」,背甲寬大約是2到2.5公分,體型非常小。牠屬於「陸蟹」,平常在陸地上生活,可是到了農曆6到10月的產卵季時,母蟹會在清晨或傍晚到海中產卵。胸前「抱」滿一粒粒卵的母蟹一碰到水,藻狀幼蟹就會破卵而出,小黑點在水中四散,像是一朵花,所以老一輩都稱這個畫面為「洗花(閩南語)」。

在路上被壓死的,正是這群準備去產卵的蟹媽媽們。林登榮忍著悲傷的心情,一隻一隻數,算出在這短短150公尺的路上,就有2247隻的母蟹屍體——呂縉宇提醒,如果把卵中的小生命算進去,這條路上的亡魂,可能是兩千萬隻、兩億隻。

短短150公尺的路上,有2247隻母蟹命喪輪下。   取自路殺社-綠島奧氏後相手蟹拯救行動

統計路殺熱點,展開行動

殘酷的畫面敲響警鐘,呂縉宇和他屬於的台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決定和特有生物保護中心合作,展開調查與行動。

他們先試著找出路殺熱點,最後歸結出陸蟹和人類的三個「死亡交叉」。首先,母蟹產卵期剛好與旅遊旺季重疊;第二,因為大太陽的高溫不利用鰓呼吸的母蟹生存,因此「過馬路」其中一個時段落在清晨4到7點,正是民眾出發看日出的時間;第三,母蟹另一個移動時段是傍晚5到7點,而那時觀光客則會大量前往餐廳聚集的南寮大街吃晚餐。

相準了這三個「死亡交叉」,並抓出主要的路殺路段,接下來就需要找出幫母蟹過馬路的方法。呂縉宇集結了環境、螃蟹的專家,大家一起在林登榮家開會,討論該怎麼做。

由於他們不是公家單位,不能封路,資源也不夠,所以只能狹縫中求生存,尋找最安全、最有效率的做法。最後他們構思了一個很特殊的作法:製作L型板,底部是厚重的木板,立起來的部分則是母蟹無法攀爬的塑膠板。

工作人員用機車運送這些L型版,迅速架設在道路的兩邊,母蟹因為被擋住、過不了馬路,就會集中在道路的邊緣。這時工作人員就可以趕快出動,在沒有安全顧慮的情況下,把螃蟹撿起來,放到水桶裡,再幫牠們過馬路。

護蟹志工自製的L型版。   取自路殺社-綠島奧氏後相手蟹拯救行動

公益旅行帶來人力,也向在地做宣傳

方法有了,那要如何找到足夠人力呢?呂縉宇等人決定推動「公益旅行」,讓旅遊既好玩,又有意義。常駐綠島的呂縉宇發揮過去的在地耕耘經驗,把歷史、文化、生態都融合在行程裡,做出以「螃蟹過馬路」為主軸的公益旅行,有趣又有深度的行程安排立刻得到熱烈迴響。

公益旅行也引起了在地企業、民宿、餐廳的注意,有些商家開始讓打工的小幫手加入保護母蟹的行動。綠島唯一的免稅商店「澎坊」也不落人後,把員工排成三班,輪流去支援。

「這樣小幫手會覺得,自己住的是比較有概念的民宿、幫忙的是比較有意識的餐廳。」呂縉宇點出其中的互益。

不只商家響應,也有在地人主動加入,其中讓呂縉宇特別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綽號「怪獸」的潛水教練,他非常高壯,一整年大部分時間都打著赤膊。每到護蟹時段,他就會用自己的吉普車擋在路上,紙板上畫著一隻吼叫怪獸,寫著「讓螃蟹先過馬路,騎慢一點、開慢一點」。

「後來我們面臨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人太多』。」呂縉宇笑說。「這一點可以充分的說明,如果方法用得對,台灣願意幫忙有意義的事情的人,非常、非常多,這是台灣很特殊的民情。」

幫陸蟹過馬路、向路人宣傳、記錄背甲寬,還有秘密行動?

因為人多,也開始讓更多路人產生好奇心,常常有騎士停下來,問他們說:「抓這些螃蟹是要去賣嗎?」甚至還有人問:「這些螃蟹好吃嗎?」

為了幫大家解惑,呂縉宇增加了「解說組」,向大家說明行動的前因後果,一傳十、十傳百,知識就可以傳達給更多人。後來,因為臨時經過的人常常捲起衣袖,想一起幫忙,於是他們也安排了「行前教育組」,告訴熱心的民眾要怎麼做、如何注意安全。

除了「幫陸蟹過馬路」之外,工作人員也需要記錄背甲的寬度、並做好標記,這是為了驗證做法有沒有效,「有時候你非常熱心,幫忙了三、五年,根本沒有發現方法是錯的。」

因此,工作人員會在螃蟹身上做標記,用油漆筆寫上農曆的日期,日後一看,就會知道這隻母蟹是不是把小朋友放到海裡後,就會再回來;或是知道這隻母蟹一年會生幾次寶寶。

奧氏後相手蟹將龐大數量的卵粒拋向大海,蟹媽媽的背上有著護蟹志工做上的標記。   取自台東 有人在家民宿

測量背甲則是觀察族群狀態的好方法,「一個物種面臨很大的死亡威脅、密度變低時,就會更小就懷孕。生存壓力放緩時,才會等成長到比較正常的尺寸,再開始生小孩,所以我們好幾年不斷記錄背甲寬。」

這些當務之急的任務之外,他們還有一個「秘密行動」!呂縉宇等人和綠島的農民借地,實驗「友善廊道」,例如嘗試搭建地下道、或是天橋,看看螃蟹們會不會懼怕、願不願意通過,作為以後的參考。

生物救援的悲喜並存

儘管有這麼多的努力,有時候還是難敵突發狀況,一場突然的大雨,會讓螃蟹們提早出現,增加被車子壓死的風險。面對這些來不及拯救的生命,工作人員們會把屍體撿起來,放回海中。

「還活著的小蟹就會浮上來、會躁動,死掉的就會沉下去。」呂縉宇說明:「死掉的螃蟹至少能遺愛大海,成為其他生物的食物。」

儘管有悲傷的經驗,還是有正向的回饋,在幾年的努力下,他們發現抱卵奧氏後相手蟹的背甲寬已經恢復正常,代表族群的生存壓力有被緩解。同時,呂縉宇也看見了工作人員們的飽滿能量。

「他們是披星戴月的一群人,要兩點起床、三點到現場做紀錄,四點半、五點,又要幫母蟹過馬路。」呂縉宇笑稱,很多人因為時差沒調整過來,還會便秘。

因為有這些願意付出行動、為環境努力的人,才能帶來更多好的改變。呂縉宇深深希望,透過這些行動,我們這一代能更感性、更有想法、更替別的生命著想,不只避免憾事的發生,也把希望交給下一代。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