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台大白鼻心案之後:站在訓練師的立場,談談野生動物趨避犬隻訓練這件事

作者/周聰吉 (消防署特搜中心搜救犬教官)

台大校園作為追蹤研究對象的一隻白鼻心,野放第七天就遭到犬殺,引發部分台大師生再度提出清除遊蕩犬的要求。此為示意圖。  取自/台灣國家公園

台大野放白鼻心遭犬殺事件,在網路上引發狗保、野保抓對廝殺,其中有人檢討是因野放前的趨避訓練不足所致,這種觀點未免過於單一面向。在台灣野生動物的救傷案例研究中,可看出石虎、白鼻心跟穿山甲的犬殺事件穩占前茅,而犬獵殺貓也是很正常的生物本性,但也常引起貓保炎上狗保,其實這都是因這些小型動物對於犬隻的獵殺,根本沒有爭鬥的能力。

除了狗的危害外,貓會因生活空間競爭、傳染病、食物爭奪等,對野生動物產生生存壓力,現今環境中已經真的到處都是狗跟貓了,野生動物棲地與狗跟貓的活動空間重疊,問題就會不斷產生,這些貓狗包含浪犬浪貓、放養犬貓等,短期內要改善的最好方式是什麼,答案很明顯,只看願不願意接受這現實而已。

野生動物野放前的訓練非常複雜,趨避訓練只是整體訓練的一環,而「犬訓是不得已之下,不得不為之」的訓練。訓練工作具有相當深度,沒接觸的人很難一窺全貌,一般救傷單位多沒有足夠人力與資源可以應用,要做到面面俱到的理想狀態太難了,因此野放前的訓練工作只能盡力而為,我們無法用一個標準來要求,也不適合用主觀意識來陳述。

趨避犬隻訓練影片

趨避犬隻訓練要做到位,需要一組專業度很高的團隊進行操作,透過人為安排一個可控的環境,再提供刺激讓受訓動物產生我們期待的反應。動物在遭受犬隻攻擊時的生存率,是隨著犬隻數量降低的,野放訓練照顧團隊針對受訓動物的物種習性,並從照顧過程中觀察了解個體的個性、活動性、受刺激的反應等等狀況,才能擬定訓練計畫,同時參與人員須充分溝通,委由該受訓動物的訓練師掌控全局,指揮犬隻訓練師操控犬隻,提供刺激以訓練動物。

接著找一位控犬能力強的訓練師,和一群可收放控制的狗,可就更不容易了。我們可以想像,當一群犬隻啟動追捕獵物情緒亢奮之際,犬隻訓練師必須依照要求配合動作,並視受訓個體的反應,控制犬隻情緒的起伏,嚴防失控,這種能盡量配合野放團隊的要求,做到刺激威嚇動作的犬隻,都學習過放棄纏鬥服從指令,基本上也都是通過高階訓練的放繩工作犬。

動物在遭受犬隻攻擊時的生存率,會受到犬隻數量影響。圖為台大校園2015年的遊蕩犬隻畫面,2023年僅存3隻。 取自/相信動物臉

影響趨避訓練效果的因素牽扯非常廣,動物在受犬隻攻擊時,生存率會隨著犬隻的數量及環境狀態升降,譬如動物被犬群圍獵逼迫到溪邊無樹木攀爬且空曠的環境中,被獵殺的機率高,如果是被逼進樹林中有大型樹木可攀爬,逃生的機率就大很多。受訓動物的物種習性各不同,受訓動物個體本身的生理心理狀況、基因個性條件、內分泌、經驗等,及場地空間大小、布置,都會影響到犬隻與動物的反應,此外野放團隊人力會影響到照顧及管理、資源也會影響到整個流程等。

除了物種不同操作方式不同,單犬及犬群對獵物的反應也不一樣,犬隻對個體的獵性反應要夠明確且盡力擬真,訓練強度太弱、次數過少不容易達到效果,但是同樣環境條件下練多了,受訓個體透過經驗學習形成減敏,那就成了做白工反效果了。

趨避犬隻訓練目前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為大環境短時間內一定無法改善,因此救傷動物不會中斷,如果不盡力設法改善,對某些物種而言滅絕似乎已是定局,維持生物多樣性是我們人類的責任,因為環境就是被我們人類搞壞的,盡力改善野生動物的生存條件和安全維護,自是理所當然。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