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動物福利法案》終擺脫肉商訴訟 最高法院5:4驚險過關  告別籠飼成定局

加州動物福利法案終於清除重重的訴訟阻礙。圖片來源/Getty Image

2018年,美國加州選民高票通過《第12號法案》公投,該法案明確規定畜牧業必須提供農場動物足夠的活動空間,落實動物福利。不過《第12號法案》的實行卻面臨重重困難,肉品業者不滿判決結果,認為其違反憲法「州際公平貿易」的原則,一狀告上最高法院。近日,美國最高法院以5比4的驚險票數,再次駁回肉商上訴,《第12號法案》的法律地位再次獲得法院認證。

延伸閱讀:農場動物須有足夠活動空間! 肉商上訴遭駁回 加州動物福利公投案指日可待
加州動物福利法案又受阻 改善農場設備成本增 業者提告

「第12號法案」又名為「農場動物關籠倡議」(Farm Animal Confinement Initiative),也被部分媒體稱作「加州農場動物福利公投案」(Calfornia Animal welfare referendum)。這項法案禁止籠養的動物肉品與蛋類在加州銷售,就算是來自其他州的產品也不得上架,呼籲農民以放養取代籠養。部分規定已於2020年上路,不同農場動物有不同的空間需求規定,像是牛需擁有3.9平方公尺、豬需有2.2平方公尺、蛋雞則需有0.09平方公尺的活動空間。法案中還規定,2022年加州需達成無籠飼雞和廢止母豬狹欄的目標。

其中,廢止母豬狹欄的部份一直有爭議,美國豬肉生產者協會(The National Pork Producers Council)和北美肉類協會(North American Meat Institute)強力反對該法案,他們認為該法案過渡干涉州際貿易,因為加州幾乎沒有養豬場,所有豬肉都由其他州進口,卻擁有著全美最大的豬肉市場,豬肉消費量占全美13%,這使得其他州的肉品商也需遵守加州的動物福利規定。


《第12號法案》因為肉商提出的多起訴訟,導致豬隻相關規定不斷延宕,美國人道協會(Humane Society of the United States)指出,多數雞、牛的養殖場都已經進行翻修,只有養豬戶尚未達成法律標準,再加上加州政府有提出轉型、修建的相關補貼,多數肉商都以「成本太高」、「肉品可能漲價」作為理由來恐嚇大眾。

5月11日,最後一件針對《第12號法案》的違憲訴訟也被最高法院駁回,確認《第12號法案》並未違反美國憲法,理由是產業團體並未明確陳述他們受到的損害,不過最高法院的法官也意見分歧,最終以5比4的驚險票數守住《第12號法案》的法律效力。

大法官Neil Gorsuch的意見書裡提到:「由最高法院利用休眠商業條款(Dormant Commerce Clause,意即禁止歧視性州際貿易),來阻止一個以民主程序通過的法案,這是一個極端微妙的狀況,法院應該只能在『有明顯違規』的情況下處理。而豬肉商未能提出一個明確的商業條款,讓全國有一個統一的豬肉生產規範。」另外4位大法官Clarence Thomas、Sonia Sotomayor、Elena Kagan和Amy Coney Barret也贊同大法官Neil的意見。

對此,美國人道協會表示:「我們很高興最高法院選擇支持《第12號法案》,這是全美最有力的農場動物福利立法,這也代表著:防止虐待動物、保護公眾健康是我們應該守護的價值。」

國家豬肉生產者委員會和北美肉類協會對這項裁決表示遺憾,認為這項決定對商業和消費者都不利,北美肉品協會首席執行長Julie Anna Potts還指出《第12號法案》對生產者來說是沉重的負擔,參議員 Chuck Grassley 甚至在 Twitter 上發文痛批:「這項決定正在攻擊全美國人的早餐,可能導致培根價格上升​30%。」

實際上,高等法院的決定跌破肉商與分析師的眼鏡,因為拜登政府曾於去(2022)年9月公開支持肉品商,認為《第12號法案》過度限制州際貿易。不過美國人道協會執行長 Kitty Block指出,新冠疫情讓人們更重視人畜共通傳染病,而過度擁擠的養豬場會對食品安全、公眾健康構成重大威脅。糟糕的養殖環境更容易讓豬隻感染疾病。

Kitty所述並非空穴來風,過去幾年裡,美國公共衛生協會(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美國傳染病協會(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和食品安全中心(Center for Food Safety)都曾分別以公共衛生安全、食品安全、傳染病防止之角度,提出相關報告支持《第12號法案》。

Kitty指出,其他州也曾經通過類似法案,像是禁止化妝品動物實驗、禁止銷售籠飼雞蛋等,沒有道理因為肉品商的商業規模比較龐大,我們就要認為此法案「干擾州際貿易」,她強調:「這是一個劃時代的判決,我們期待全美的農場動物福利都能往前進,淘汰過時的不人道農場。」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