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報導
隨著台灣流浪動物管理政策的改變,政府單位不再捕捉移除一些公共空間的浪犬,如何與牠們和平共處,成為民眾需嘗試了解的課題。在河濱行走、騎腳踏車的時候,如果遇到浪犬,你會害怕嗎?又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呢?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第四年舉辦「人與浪犬安全互動行為」宣導,期望透過教育,避免浪犬與民眾之間的衝突,提升河濱地區友善包容浪犬的可能性。
河濱地區是許多浪犬出沒的場所,過去民眾若遇到浪犬,時常會通報政府單位捕捉,但新生浪犬持續出現,問題依然存在。許多民間動保團體嘗試以結紮控制浪犬數量,在零撲殺政策後,地方政府也改變政策,不再無條件捕捉浪犬,人與流浪動物勢必有段時間必須共用生活空間,而若是能夠了解動物肢體語言,避免做出會讓浪犬感到受威脅的動作,就能大幅減少衝突與意外發生的機會。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以下簡稱動平會)表示,「有攻擊性、會咬人、會追車、製造環境髒亂」都是一般人對浪犬會有的刻板印象,還有許多民眾因為不想看到浪犬出現在生活環境中,會主動驅趕、通報,甚至攻擊、毒殺牠們,但其實被狗追咬大多始於誤解和錯誤行為,例如看到狗就跑、大叫、丟東西、拿棍棒威嚇等,或是狗正在進食、睡覺時,有人突然靠近,就可能引發不必要的傷害。
今年是動平會首次推出針對腳踏車騎士的教育宣導內容,動平會執行長林憶珊表示,「人與浪犬安全互動行為」宣導已經邁入第四年,過去三年都是在新北市高灘地進行宣導,今年則是在台北市動保處的指導下,於台北市的浪犬熱點和親子出遊熱門地區進行宣導,例如華江河濱公園、恆光橋下河濱公園、大佳河濱公園以及迪化街,四場培訓活動共有約150位志工參與,並隨後實際對民眾一對一宣導如何和浪犬安全互動,人次約達2000人。
指導單位台北市動保處也表示,河濱公園為民眾閒暇時騎單車、遊憩的好所在,但時有部分民眾因不熟悉動物習性而遭到浪犬追逐,但若能及時採用「放慢速度、停止勿慌、保護阻擋」三招,即可有效使犬隻安靜及降低衝突。
動平會表示,透過問卷調查,也可得知透過民眾無論是在對流浪動物的友善程度,或對「停止手勢」(遇到浪犬可以做的手勢)的認知方面皆有提昇,今年有74.58%的民眾在宣導過後對流浪動物的觀感變好,80%的民眾對「停止手勢」的了解程度有所上升。
林憶珊說,很多民眾原先完全不知道什麼是「停止手勢」,不只河濱的遊客,在校園宣導中也是如此,其實它是一種用狗的語言表達沒有惡意、沒事的方式,能夠阻止狗接近,透過宣導,能夠讓更多人在遇到浪犬時知道如何應對。
你知道「停止手勢」怎麼做嗎?一起來學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