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護校犬20年】人狗衝突、虐狗案引發改變契機 惡土中迸發的校犬計畫種子

記者 李娉婷/報導

在政策推廣及愛護動物的社會風氣漸漸成形之下,近年來社會大眾對「校犬」一詞已不再陌生,從早期簡單的由校方或校內人士收養流浪犬,到如今融入課程、賦予特殊任務,各級學校的校犬發展越來越多元。其中,臺北護理健康大學(以下簡稱北護)的校園守護犬制度是全國的模範生,更是大專院校中少見的「由上而下」發展而成,由學校協助教師帶領學生執行;而這樣的做法在如今或許不算特別突出,但在20年前,卻是開先河之舉。

北護校犬志工隊的推動者、指導老師葉明理,與第一代校犬優漢(左)及小黑(右)。   葉明理/提供

20多年前,如同其他校園,北護也有一再重複出現的流浪犬問題,當投訴達到一定的嚴重程度時,校方就會通知捕犬隊來捕捉,但這樣的做法只能維持短暫平靜,新的浪犬很快就會再湧入校園;能被抓到的浪犬通常也較為親人,久而久之,北護校園內只剩下不親人的浪犬,對師生安全反而是更大的威脅;而捕捉浪犬的過程,更是難以維持人道原則,不利於對學生的教育。

有的時候,這些流浪犬則是反過來受到人的威脅,其中一次事件,令北護校犬的推動者、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所助理教授葉明理特別衝擊──1999年的某個午後,葉明理的研究助理發現有隻流浪犬被用鐵絲綁在校園樹上,不斷哀號,因此著急的跑來向她求助,她和學生前往現場後,看到的就是一隻全身佈滿了帶刺鐵絲的狗,牠越掙扎,纏繞在牠身上的鐵絲就縮的越緊,猶如荊棘冠冕一般刺進身體,讓這隻狗滿身是傷。

葉明理在校警的協助下一一剪斷流浪犬身上的鐵絲,不過狗一脫困就立刻逃跑,未能即時送醫治療。不久後,她才耳聞這是某大醫院外包捕捉實驗用流浪犬的人員所為,在一個培養良善醫護人員、強調生命教育的校園中,竟然會發生這樣的事件,令葉明理無法忘懷,也激發了她將過去經驗移植於職場的動機。

在於北護任教前,葉明理已從事動物保護運動十年之久,參與了台灣第一個民間流浪動物收容所的成立,也是關懷生命協會的創始會員,對於流浪動物議題並不陌生,於是在2002年時,她積極和學校各處室溝通,希望能執行台北市政府主動推動的「校園守護犬」計畫,運用犬隻的領域性,飼養校犬來守護校園、防止流浪犬進入。

葉明理帶領學生參加教育部創意學子培育計畫,執行「建構以生命關懷為導向之創意學習團隊──建立流浪犬收容所與學生義工合作模式之研發」行動研究計畫,培訓了5隻流浪犬,最後均成功送養,其中一隻即為優漢。   葉明理/提供

看著北護目前運作良好的校園守護犬制度,你是否猜想當時的溝通順利,學校老師都支持這樣的計畫?其實在溝通過程中,葉明理遇到了不少反對聲音,所幸當時的校長鍾聿琳非常認同這樣的理念,加上葉明理在提出計畫前一系列的準備,例如舉辦「校園動物週」活動,將流浪動物議題提升至公共討論層次、以教育部的「創意學子計畫」帶領學生參與照顧收容所流浪動物等,最後,學校給予了葉明理試辦一年的折衷方案,2002年10月,北護正式開始執行校園守護犬計畫。

於是,原先在北護校園流浪的親人母犬「小黑」(其餘流浪犬在當時已陸續送養,另有一隻浪犬「小白」最初也在試辦計畫的公告中,但不久後便成功送養)、在前述創意學子計畫中,來自公立收容所,但因為體型較大未能順利送養的公犬「優漢」,也正式有了身分,成為北護的第一代校犬。

北護第一代校犬與第一屆志工。圖左的小白在試辦計畫開始後不久便成功送養。   葉明理/提供

雖然有著嚴謹的前期規畫,但理想與現實總是會有落差,在試辦的那一年,小黑、優漢以及校犬的照顧者們仍時常遭到校內師生的質疑,甚至還有來自社區愛心媽媽的「亂入」,事實上過程並不是這麼的順利,但最後在「天時、地利、狗和」之下,竟然也驚險度過了難關,讓校園守護犬計畫成功延續,北護校犬志工隊的經費歸屬被正式納入學校環境安全衛生室的編制之中。

一起來看看這一年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北護校犬20年】初代校犬一年「試用期」轉正 生命教育漣漪擴散至今


※由葉明理老師所撰寫的《課堂外的生命教育—我們與北護校犬的美好時光》一書記錄了更詳細的北護校犬故事,有興趣者可至此連結購買(收益將作為校犬養老照護基金):https://forms.gle/B3FdriiukZiW25N26

繼續閱讀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