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公園禁餵無主動物=餓死浪浪?動保處澄清不影響友善照護方案 但須納管

記者 李娉婷/報導

今年初,《臺北市公園管理自治條例》修正公告「禁止餵食無主動物」,近日因有愛媽在河濱遇到相關宣導,因而引發眾多愛爸愛媽恐慌,擔憂台北市將走向「餓死流浪動物」的做法,為此有人發起陳情活動,將在本週五(12日)前往台北市議會抗議。

不過,台北市已實施流浪動物絕育、照護計畫多年,新規難道不會和原先的政策有所牴觸嗎?台北市動保處今日發布新聞稿澄清,公園管理自治條例的修正,不會影響現行街貓友善照護行動方案(TCCP)及街犬絕育防疫TNVR計畫。

台北市動保處為合作志工舉辦的訓練講習。   台北市動保處/提供

臺北市公園管理自治條例》1月12日修正公布數項新規,其中第11條第1項第19款新增公園內不得餵食禽鳥、無飼主管領之動物或棄養(含放生)動物之規定,違者可處1200元以上6000元以下罰鍰。而此處的公園,不只是人們熟悉的社區中的小公園,還包含河濱、郊區綠地等場所,涵蓋範圍廣泛,包括了大多數流浪動物生活的區域。

近期在台北市河濱,有愛媽遇到市府人員勸告,才讓眾多愛爸愛媽驚覺台北市多了這項新規,引起「台北市打算以餓死流浪動物作為管理手段」的恐慌,台灣動物方舟協會執行長黃泰山因此發起活動,邀集愛爸愛媽4月12日前往台北市議會陳情。黃泰山另表示,此新規和台北市推行了十年的街貓友善照護行動方案互相矛盾。

為此,台北市動保處今(8)日出面澄清,表示3月28日與相關局處討論過後,已確認公園管理自治條例的修正,並不影響現行TCCP及街犬絕育防疫TNVR計畫,流浪動物絕育後的友善照護,可以繼續進行;且針對民間提出的「和愛爸愛媽合作,輔導餵養人協助一同管理流浪動物」訴求,台北市早於2010年已對執行團體所屬志工訂有輔導管理措施。

根據台北市動保處資料,台北市自2008年起實施街貓TCCP,並於2015年開始納入《臺北市動物保護自治條例》規定,近十年來每年都絕育2-3000隻貓,2024共有臺北市流浪貓保護協會、社團法人臺北市支持流浪貓絕育計劃協會、社團法人台灣愛貓協會、北投區石牌社區發展協會4個民間團體配合執行,並有約200位志工參與協助;在街犬方面,則有台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執行,及約20位志工參與協助。

台北市動保處合作團體設置的TNVR誘捕環境,使用動保處的指定餵食盤。   台北市動保處/提供

對於愛爸愛媽對公園管理自治條例的擔憂,台北市動保處表示,若民眾有興趣參與流浪犬貓絕育工作,共同友善照顧街犬貓,可電洽動保處(02-87897158分機6005或6019)洽詢,台北市動物救援隊隊長林庭君說明,他們會將有意參與的民眾引薦給合作團體,不是直接由動保處管理志工,而是由志工配合各協會進行正確的動物誘捕、絕育、回置、追蹤控管在地犬貓動態等工作,不過民間團體志工在執行前,都會由動保處加強法規及實務教育訓練。

「TNVR不是追捕回置就做完了,還有後續的觀察,基本上不會有結束的一天,因為狗是動態的。雖然目前台北市的流浪狗數量滿低的,但台北市被新北市包圍,如果流浪狗變少了,新北市的狗也可能會游過河來這裡定居,因為壓力比較小,所以我們很需要大量的人做後續觀察,否則來了兩隻不同性別的新狗沒絕育,半年就會從2隻變成20隻。」林庭君說道。

根據農業部全國遊蕩犬數量調查,台北市遊蕩犬數量由2018年的4,660隻、2020年的3,259隻,降到2022年的2,364隻,是全國流浪狗密度最低的縣市。而臺北市動物之家的流浪幼犬入所數量,也從2014年的1,029隻,降到2023年的142隻,台北市動物處依此數據指出,街犬貓絕育可有效控制數量。

林庭君補充表示,多年來台北市已經為超過5萬隻街貓和超過4000隻街犬完成絕育,有些民眾可能會覺得街貓感覺還是很多,但事實上流浪貓的數量也和流浪犬一樣獲得了控制,只是需要等待已絕育的動物老去凋零。

林庭君也強調,動保處的計畫中包含餵食,主要的目標是為了絕育、為了要追蹤動物後續狀況,而不是要讓動物飽餐一頓,她說:「如果民眾只是想要餵食的話,跟我們的理念是不合的。我們誘捕動物時,需要等待動物願意進籠,貓的警戒心又比狗高很多,需要時間,但有一些民眾就無法忍耐,會直接在誘捕籠外餵食,導致誘捕失敗。還是有這麼多的餵食者不願意配合,要讓流浪動物的數字再繼續往下壓,真的需要大家配合。」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