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擬禁養955種動物 動保團體出面支持:以科學與動物福利為基礎

動保團體今(10)日召開記者會,駁斥網路上的不實謠言。圖片來源/動保團體提供

記者 吳昱賢/報導

針對農業部計畫新增955種動物至禁止飼養與輸入清單的政策,台灣多個動保團體於1月10日聯合召開記者會,公開支持農業部此一政策,並駁斥網路上流傳的不實言論,呼籲社會理性討論,強調此政策是保障動物福利與公共安全的重要一步。

農業部動物保護司3日召開「修正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研商會議,增列禁止輸入或飼養動物,共計955種物種。根據名單,指定禁止輸入或飼養包含22類,如眼鏡凱門鱷、犰狳科所有種、河狸所有種、犬科所有種(家犬除外);另外禁止飼養8種,包含浣熊、鱷龜所有種等。另有8種物種需進一步管理,如緬甸蟒及浣熊。動保司強調,政策的主要依據為公共安全與動物福利風險,並參考國際相關規範進行研擬。

台灣兩棲爬蟲動物協會對此則發布聲明認為,農業部動保司針對非犬貓寵物一刀切式的禁止,呼籲應就各物種之特性進行精緻化的分類分級。網路上也開始出現批評與各式流言蜚語。

今(10)日,多個動保團體召開記者會,指出部分網路言論不實誇大政策內容,例如「全面禁止所有非犬貓動物飼養」、「沒申報動物將被安樂死」,甚至有謠傳稱因蛇年即將到來,動保團體建議禁養蛇類,這些說法均遭動保團體嚴正駁斥。

台灣愛鼠協會理事長張勝鬘表示,現行市場上經常可見兩棲爬蟲類動物以狹小盒裝販售。圖片來源/動保團體提供

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理事長王唯治表示,此次清單經過專家學者兩年多的風險評估,從公共安全、動物福利等多面向進行科學研討後擬定,是平衡生態保護與飼主權益的結果。他說:「政策並非全面禁止所有非犬貓動物,而是針對高風險物種,建立分級管理機制,推動更完善的動物飼養規範。」

動保團體展示不當飼養的範例。圖片來源/動保團體提供


關懷生命協會副執行長周瑾珊指出,政策目的是加強源頭管理與總量管制,確保所有進入家庭的動物都能獲得法律與政策的保護。她表示:「以科學風險評估為基礎的禁養清單,是避免動物因不當飼養而受苦的重要舉措,並非如網路謠傳的一刀切式禁止所有動物。」

動保團體在記者會中也揭露了外來種動物的不當飼養問題。台灣愛鼠協會理事長張勝鬘表示,現行市場上經常可見兩棲爬蟲類動物置於狹小盒裝販售,甚至透過抽獎方式送出,且部分業者未對消費者進行飼養教育,導致動物長期處於壓抑與痛苦的環境中。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理事長林憶珊則提到狐獴、土撥鼠等動物的飼養挑戰:「這些動物需要特定的自然環境及社會化條件,一般家庭難以提供,強行飼養只會造成動物壓力與行為異常,甚至健康受損。」此外,水豚等物種也因缺乏充足水源與社交環境,長期飼養時常引發健康與行為問題。

農業部此次政策採將以黑名單(禁止飼養)、灰名單(符合條件下可飼養)及白名單(一般飼主管理)進行管理,名單的物種未來可視情況滾動式調整。動保團體普遍認為此做法符合國際趨勢。以比利時為例,自2009年起實施「白名單」制度,僅允許符合條件的物種進入市場,成功減少非法交易與動物虐待情形。歐盟則是從「黑名單」轉向推廣「白名單」,以做更有效的管制並減輕執法機構的負擔。

動保團體重申,支持農業部根據風險評估制定禁養清單,並呼籲社會各界共同推動科學政策。好好愛牠協會理事長蔡雅芬指出:「這份名單的制定,是以動物福祉與公共安全為優先考量。此舉不僅是保護動物,也是減少外來種對生態環境威脅的重要一步。」

未能出席的亞洲善待動物組織(PETA)台灣代表林婷憶則強調:「國際經驗顯示,推動分級管理是有效的策略。即使部分國家採用黑名單制度,但白名單更能清晰規範市場,減輕執法壓力,同時提升動物福利。」動保團體最後強調,動物保護的核心使命在於讓所有動物免於痛苦,呼籲社會理性面對政策討論,支持分級管理制度的推動,並共同努力建立更友善的動物飼養環境。

動保團體聲明全文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