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吳昱賢/綜合報導
英國生態學者近日警告,寵物跳蚤藥的過度使用可能正悄然破壞當地生物多樣性,甚至導致昆蟲和鳴禽數量驟減。專家呼籲,獸醫不應再推廣「預防性」跳蚤治療,並應尋求更永續的替代方案。
綜合外媒報導,英國目前普遍建議飼主採取「預防性跳蚤治療」,即便寵物沒有跳蚤,也需每隔數月定期使用跳蚤藥,多數亞洲國家也採取類似措施。即使是現在常見的多合一驅蟲滴劑,也可能包含有毒成分,強效殺蟲劑不僅殘留於寵物毛髮,還可能經由飼主手部接觸滲入水域,進而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最新研究發現,某些鳴禽會利用寵物毛髮築巢,導致幼鳥暴露於高濃度藥物中而死亡。研究顯示,常見於跳蚤藥、驅蟲滴劑中的益達胺(Imidacloprid)與芬普尼(Fipronil)為強效神經毒素。例如,一劑適用於大型犬的跳蚤藥,所含的益達胺足以殺死2500萬隻蜜蜂,顯示其對昆蟲生態的破壞力極強。
負責該研究的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生物學教授戴夫・高爾森(Dave Goulson)嚴厲批評獸醫業界的做法,直指這種過度推廣預防性跳蚤治療的行為是「純粹的商業牟利(profiteering)」。
高爾森表示:「考量到這些藥物對環境造成的嚴重污染,寵物的預防性跳蚤治療應該被終止。」他強調,英國環境、食品及農村事務部(DEFRA)與獸醫界應負起責任,發展更永續的替代方案。他進一步舉例:「我們不會在孩子沒生頭蝨的情況下就定期用藥治療,那為何要對寵物這樣做?」儘管英國政府正計劃全面禁止農業用途的益達胺,然而,該禁令並未涵蓋寵物跳蚤藥,這讓許多環保專家感到憂慮。
部分寵物飼主對於獸醫過度推廣跳蚤藥的行為亦表達不滿。英國護士海倫・赫吉斯(Helen Hedges)透露,她因不願訂閱獸醫診所的「月度跳蚤與驅蟲計畫」,而受到診所強烈施壓,甚至感到被「居高臨下地對待」。
赫吉斯最終選擇轉向獨立獸醫診所,這些診所更願意與飼主討論替代方案。然而,她指出英國現行法規對飼主仍有諸多限制,例如,若獸醫六個月內未見過寵物,即便寵物感染跳蚤,也無法開立處方藥,導致她過去兩年內唯一一次治療跳蚤問題時,診療與藥費高達近200英鎊(約新台幣7800元)。
面對外界批評,英國獸醫協會(BVA)則強調,寄生蟲藥物在防治寵物疾病方面仍扮演重要角色,但應謹慎使用,以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BVA主席伊莉莎白・穆里諾(Elizabeth Mullineaux)指出:「寄生蟲藥物在動物與人類健康維護上具有關鍵作用,但獸醫應避免一刀切式的使用方式。」
她建議,獸醫應依照寵物實際暴露於寄生蟲的風險來制定治療方案,而非推行統一的預防性治療。她亦呼籲飼主與獸醫保持密切溝通,共同制定最合適的寵物健康管理方式,同時確保藥物的負責任使用與妥善處理,以降低環境污染風險。
儘管跳蚤對寵物健康確實構成威脅,但專家認為,仍有許多較低風險的方式可以有效控制跳蚤問題。例如,定期使用除蚤梳、清洗寵物床鋪與玩具,以及維持環境清潔,均能有效降低跳蚤繁殖機率,而無需依賴化學藥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