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即將打破長達三十年的禁令,透過特別牌照制度容許犬隻進入餐廳,獲批餐廳將設有清晰標識,讓顧客可以攜帶狗隻入內。這項政策一旦落實,將使香港從亞洲最嚴格的城市之一,轉型為推動「人寵共融」的重要地區。由於新加坡剛好在 2025 年 1 月率先鬆綁,允許寵物進入餐廳戶外休憩區,香港此番跟進,不可避免地被拿來與新加坡的經驗作比較。
延伸閱讀:「禁狗入餐廳」政策鬆綁 香港盼成動物友善城市
新加坡食物局自 2025 年 1 月起放寬犬隻進入餐飲場所的規定,允許餐飲業者在戶外休憩區(Outdoor Refreshment Areas, ORAs)接待攜帶寵物的顧客,只要餐廳不提供寵物食品,就無需再申請寵物咖啡館牌照。這一政策標誌著新加坡由嚴格禁令轉向漸進鬆綁。
新加坡的制度核心在於分區放寬。政策僅限於非密閉的戶外區域,要求業者設置標識、提供洗手與消毒設施,並確保寵物不會影響食物安全。清真餐廳與小販中心則繼續維持禁寵規定,以顧及宗教文化與公共性質的考量。新加坡當局解釋,戶外環境的人畜共通病風險較低,只要配套措施得當,便能同時兼顧公共衛生與寵物友善。
政策實施後,社會普遍持正面態度。飼主 Shirlene Ang 認為這是「一大進步」,能讓寵物更融入家庭生活。另一對飼主 Ang Choon Boon 夫婦則指出,新規定減少了以往必須頻繁致電詢問餐廳是否允許攜帶狗隻的困擾。餐廳業者亦積極因應,例如咖啡廳 Whisk & Paddle 已準備提供寵物水碗與椅子,以迎合新客群,但業者同時希望政府能更清楚界定「寵物」的範圍,避免爭議。
動保團體新加坡防止虐待動物協會(SPCA)對政策持審慎支持態度,提醒飼主避免攜帶貓、兔或倉鼠等小動物到嘈雜的用餐環境,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儘管目前尚未有官方統計數據證實放寬後的經濟效益或投訴變化,但媒體觀察顯示,「寵物友善餐廳」的數量持續增加,生活風格媒體也紛紛整理「攜寵指南」與「寵物友善清單」。同時,旅遊市場也出現「寵物度假」(pet staycay)的新趨勢,顯示需求面確實正在增長。這些現象雖不能直接等同政策成效,但能看見「寵物友善」的氛圍已逐漸在新加坡發酵。
新加坡的經驗顯示,透過漸進放寬與嚴格的分區規範,能有效減少社會矛盾並提升接受度。這與香港計畫透過「特別牌照」全面鬆綁的方向形成對比。香港若能在政策落實過程中參考新加坡的做法,例如先從戶外區域試點、加強標識與消毒措施,將更有助於建立消費者信心,也能減少初期的爭議。
新加坡的模式證明,寵物友善政策並非單純放寬禁令,而是需要精細設計、逐步推行。這對香港乃至其他城市而言,都是值得參考的重要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