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報導
近年來,東南亞、日本掀起養水獺當寵物的熱潮,龐大的市場需求之下,也讓非法水獺貿易日益嚴重,對野外的水獺族群造成威脅。為此,《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在今年提升了兩種水獺的保護等級,禁止在國際間交易,新規將在本(11)月26日生效,不過日本水獺專家近日受訪時指出,此禁令存在著不小的漏洞,亟需搭配其他制度填補。
在東南亞及日本,水獺作為新奇寵物越來越受歡迎,其中體型小的亞洲小爪水獺最受到日本人喜愛,在媒體、社群網路強力播送下人氣飆漲,除了民眾飼養外,更是有不少以水獺為賣點的咖啡廳,不過,這樣的寵物化熱潮,對野外的水獺族群卻構成了日益嚴重的威脅。
2018年時,國際野生物貿易調查委員會日本分會(TRAFFIC Japan)進行了一項線上調查,發現有85隻水獺在日本各地販售,近一半的賣家聲稱水獺是在日本人工繁殖出生,但卻沒有相關證明可證實。由於水獺很難在人工飼養環境中繁殖,許多保育者因此推測,作為寵物出售的水獺大多數都是從野外捕獲,而近年來也確實有許多日本公民被抓獲走私水獺。
日本《每日新聞》(The Mainichi Shimbun)報導指出,日本駐泰國大使館透露,自2016年以來,光是在曼谷的蘇凡納布國際機場(又稱國家機場)就有6起日本人走私水獺案,共有8人被逮捕。根據TRAFFIC的數據,2015到2017年,總共有59隻水獺從印尼及泰國的走私活動中獲救,其中32隻本來是要被送往日本,TRAFFIC稱,在某些情況下,這些以幾千日元購買而來的水獺,在日本每隻售價可超過100萬日元(約9,200美元)。
在曼谷知名的恰圖恰市集(Chatuchak Weekend Market)深處,一間寵物店聽到水獺需求後,找來一名女子告訴《每日新聞》記者,她在其他地方繁殖亞洲小爪水獺,如果需要的話,花8,000泰銖(約28,000日元、260美元)就可以買到動物,女子還表示,她也收到其他日本人的訂單。
事實上,泰國的水獺買賣管制相當嚴格,這些交易大多數未經政府許可,泰國當局也表示,從事這種行為的人都知道這是非法的。
日本《共同通訊社》(Kyodo News)訪問了水獺咖啡廳的經營者,51歲的Yoshiaki Nagayasu在東京和福岡經營兩間水獺咖啡廳,他表示自己已經有多次購買動物的經驗,去年夏天,他向警方檢舉了一名帶來兩隻瘦弱水獺的男子,該男子後來因為涉嫌走私而被逮捕。Nagayasu說:「走私的水獺被以『本地繁殖』的名義販賣,這很可疑,但是牠們還是被心照不宣地接受了。」
為了遏止寵物化風潮對野外水獺族群構成的威脅,今年8月,《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締約國大會通過了一項提案,將小爪水獺與江獺從CITES附錄II移至附錄I,讓這兩種水獺的國際貿易從「需要管制」改為「禁止在國際間交易」,保育主義者指出,在過去30年中,這兩種水獺在野外的數量至少下降了30%,貿易禁令對牠們的生存至關重要,而禁令將在今年11月26日生效。
而在國際組織通過禁令不久後,《每日新聞》再次來到恰圖恰市集,但找不到當初那位願意販賣水獺的女子,另一店家則告訴記者:「我知道動物是在哪裡繁殖的,如果你有興趣,我會和他們聯絡。」世界動物保護協會(World Animal Protection)泰國項目負責人Somsak Soonthornnawaphat說:「這些市場內的警告標語還是很少,要讓人們了解走私這些動物是犯罪,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隨著國際貿易的禁令,日本環境省也將限制國內貿易,要求在禁令實施前進口的水獺,以及在日本繁殖的水獺,必須先註冊才能在日本販售或轉讓,但是一些人對於禁令及登記制度的有效性提出了懷疑,表示它們可能存在漏洞。例如,懶猴自2007年起在日本就受到類似貿易禁令的保護,但至今仍有民眾使用未經政府認證的註冊證書,將動物偽裝成合法來源販賣。
為了防止走私的水獺寶寶在日本被「假登記」成本地人工繁殖個體,TRAFFIC呼籲日本政府的登記制度,應要求持有者提出DNA檢測結果以及獸醫開立的動物出生證明,以證明年幼水獺與繁殖機構中父母的親子關係。
日本築紫女學園大學(Chikushi Jogakuen University)教授、水獺專家Hiroshi Sasaki表示:「如果沒有嚴格執行的註冊制度來消除日本的非法貿易,國際貿易禁令就沒有意義。」Sasaki教授和日本的其他研究人員在今年10月成立了水獺保護組織,將對這些動物的非法交易進行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