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報導
在許多生物資源豐富的國家,反盜獵行動受到相當的重視,近日,納米比亞環境部就表示,該國的犀牛盜獵活動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3%,背後原因其實和疫情無關,而是因為當局加強了機構間的情報合作,並對盜獵者處以更嚴厲的刑罰和罰款——在納米比亞,盜獵的刑期最高可達25年,罰款則可高達143萬美元!
非營利組織「拯救犀牛」(Save the Rhino)指出,納米比亞擁有世界上第二大的白犀牛族群,僅次於南非,該國同時也擁有全球三分之一的黑犀牛,這種物種的數量相當稀少,野生族群只剩下5000多隻。犀牛盜獵已經困擾了非洲南部地區數十年,尤其是在納米比亞的鄰國南非和波札那,在這樣的狀況下,各種反盜獵計劃被推出,包括為犀牛去角和森嚴的警衛工作等,而在納米比亞,犀牛的反盜獵工作有了相當不錯的成效。
《路透社》(Reuters)報導,8月7日,納米比亞環境、林業和旅遊部發言人Romeo Muyanda表示,該國的犀牛盜獵已經從2019年的46起,減少到今年至今的17起,加強地面和空中巡邏是問題改善的主要原因,同時,與大眾的合作以及對被定罪的盜獵者處以更嚴厲的刑罰,也有助於減少盜獵。發言人說:「另一個原因是執法機關間出色的合作,例如警察與國防軍、中央情報局間的配合。」
納米比亞環境部認為,3月起因為新冠病毒而實施的國際旅行禁令,並不是該國盜獵率下降的主要原因。除了犀牛外,在該國較不嚴重的大象的盜獵情況,也有所改善,環境部表示今年至今回報了2起大象盜獵事件,而去年的數字是13起。
2017年時,納米比亞修法將盜獵的最高刑期從20年提高到了25年,罰款也從20萬納米比亞元提高到了2500萬納米比亞(約143萬美元),表明了盜獵在該國的嚴重性。
與納米比亞當局合作打擊野生動物犯罪的環境作家Helge Denker表示,許多人會要求對盜獵者採取嚴厲的措施,例如發現犀牛被獵殺時,也當場射擊盜獵者,但通常這類盜獵者來自社會最低階層,能夠迅速被其他想賺錢的人取代,因此了解盜獵網絡,並將相關人員抓獲定罪,是一種更有建設性的做法。
Denker指出,在2020上半年,共有88人因為涉嫌犀牛盜獵被捕,其中30%是盜獵者,其他還有許多中盤商、經銷商和教唆犯,以及幾位犯罪網絡中的高層人物,這打亂了既定的走私路線,讓其他中盤商被公開,並導致了更多人被逮捕。Denker表示,這種犯罪網絡清理工作,只有透過堅定、深入的調查才能實現,而不是當場將盜獵者槍殺。
在量刑方面,納米比亞法院會根據犯罪的嚴重性、犯罪者的處境和社會利益來衡量,每起盜獵案件都有其複雜性,此外,該國法律對盜獵意圖和實際盜獵的重視程度相當,舉例來說,一起案件中的主嫌因為密謀盜獵犀牛被判處了8年有期徒刑;在另一起案件中,主嫌在被抓獲時,將他的槍口對準了安全人員,因此他被判處了更嚴厲的11.5年有期徒刑;去年,還有4名中國公民因為在2014年試圖將犀牛角走私出境,而被分別判處20年有期徒刑。
Denker強調,在量刑時,必須考慮盜獵者大多是試圖逃離貧困的納米比亞人,他們冒著最高的風險,得到的回報卻最少。而判刑是執法是否有效的最終衡量標準,納米比亞的最新反盜獵成果表明,所有機構都致力於打擊野生動物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