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琵全球普查 全台3132隻寫下新高 嘉義減少229隻推測與乾旱有關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整理:許祖菱(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全球黑面琵鷺數量成長來到5222隻,創下新高。作為黑面琵鷺最主要度冬地的台灣,今年首次突破3000隻,記錄到3132隻,佔度冬族群六成,再度刷新歷史紀錄。

中華鳥會表示,黑面琵鷺今年度冬主要在台南、嘉義、高雄及雲林,其中台南增加數量最多,較去年增加了275隻,但嘉義的數量則減少了229隻,推測與降雨量不足造成嘉義鹽田水域環境減少有關。

黑面琵鷺全台族群總數首次突破3000隻。圖片來源:郭東輝/台南鳥會 

台灣度冬棲息地 黑琵最愛台南、嘉義、高雄及雲林

林務局16日正式發布「2021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結果,今年全球度冬族群共調查到5222隻,其中台灣總共記錄到3132隻,是全世界黑面琵鷺最大的度冬族群。

黑面琵鷺今年度冬主要在台南、嘉義、高雄及雲林,其中台南調查有2114隻(67.5%),主要在七股、四草地區;高雄市有408隻(16.7%),主要在茄萣、永安濕地及高屏溪口;嘉義有321隻(10.2%),主要在布袋和鰲鼓濕地;雲林的數量有218隻(7%),主要在成龍、口湖濕地以及濁水溪口南岸。

金門與宜蘭則維持穩定的小族群,其中金門有31隻主要在慈湖濕地,宜蘭有22隻則主要在下埔濕地。屏東近年皆無黑琵紀錄,今年則記錄到16隻,主要在大鵬灣濕地;澎湖也久違記錄到2隻。

黑面琵鷺今年度冬主要在台南、嘉義、高雄及雲林。圖片來源:中華鳥會

透過中華鳥會與全台鳥會建立一致調查方法,配合全球同步進行普查,今年進行全國51個樣區,動員鳥友超過百人,最後由中華鳥會統整台灣普查資料,送交香港觀鳥會彙整併入國際資料,作為全球黑面琵鷺保育行動成效的重要依據。

黑琵數量台南增加275隻最多 嘉義雨量不足、鹽田減少下降229隻

林務局指出,今年台灣總體的度冬黑面琵鷺數量,相較去年增加347隻,其中數量明顯增加的區域為台南、高雄及雲林,相較去年分別增加275隻、167隻及116隻,但嘉義的數量則減少了229隻,推測與降雨量不足造成嘉義鹽田水域環境減少有關。

整體而言,台灣西南沿海的黑面琵鷺數量仍在成長,且拉長時間尺度來看,度冬範圍持續在擴大中。

不過中華鳥會指出,自去年12月起至今年3月期間,台南、嘉義及高雄地區已有近40件黑面琵鷺的救傷案例通報,其中多為肉毒桿菌中毒,目前至少12隻個體已復原野放。

中華鳥會認為,造成多起鳥類感染肉毒桿菌的原因,與覓食地的環境劣化有關,而近期低降雨量、棲地乾涸的現象,除了減少黑面琵鷺覓食的機會,亦可能會惡化肉毒桿菌的疫情。

中華鳥會表示,隨著度冬腹地擴大,黑面琵鷺面臨到的生存壓力也正浮現,近年來雲林因為成龍濕地復育有成,黑面琵鷺度冬數量持續成長,成為排名第四的重要縣市,但未來當地可能面對風力發電或魚塭設置太陽能等綠能開發議題,是否會具體影響在地黑琵族群狀態,仍有待持續監測了解。

黑面琵鷺在全球及台灣紀錄到的數量雙雙創下新高。圖片來源:中華鳥會

黑面琵鷺是台灣知名的保育類動物之一,也是台灣保育運動史上的成功案例。1989年香港觀鳥會發表第一份正式黑琵統計報告,當時全球僅剩288隻,其中150隻在台灣。

香港觀鳥會2003年發起全球黑面琵鷺普查,今年普查數據顯示,台灣有3132隻、香港336隻、中國1022隻、日本570隻、越南82隻、澳門45隻、韓國34隻、菲律賓1隻,泰國和柬埔寨未發現,總數5222隻,超越去年的4864隻,增加358隻。

台南鳥會鳥友郭東輝接受《自由時報》採訪時則表示,台灣黑琵數量從20餘年前不到200隻,到今年已達3000多隻,足以顯示台灣的保育成果。而黑琵數量持續增加,棲地的保護也就更為重要。

林務局表示,台灣沿海濕地提供黑面琵鷺充足食物,經過良好覓食、補充能量後,得以在3~4月份逐漸北返,繁衍後代。每年冬季或多或少都有黑面琵鷺疑似遭遇肉毒桿菌中毒的案例而傷亡,若民眾在戶外有發現虛弱或行為異常的鳥類時,可直接通報在地縣市主管機關進行處理。

春季北返的黑面琵鷺,頭上會長出金色繁殖羽。圖片來源:郭東輝/台南鳥會 

環境資訊中心黑面琵鷺普查歷年報導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