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昱賢/報導
澳洲海獅(Australian sea lion)是澳洲特有種,更是澳洲少數被列為國家瀕危物種的海洋哺乳動物,卻也是唯一數量在下降的海洋哺乳動物。近期一項澳洲研究發現,由於化學汙染、海平面上升、過度捕撈等因素,現在澳洲海獅的數量正在急遽下降,短短40年就降了60%以上,科學家擔憂澳洲海獅恐怕會踏上滅絕的命運。
綜合外媒報導,一篇發表在《瀕危物種研究》期刊上的研究,針對澳洲海獅繁殖區的幼年海獅進行數量統計和分析,在南澳州和西澳州沿海80個已知的繁殖區中,幼年澳洲海獅的數量只有2739隻,與40年前相比下降了60%以上。領導這項研究的南澳州研究與發展研究所科學家Simon Goldsworthy表示:「我認為我們應該多多關注海獅,我們已經看到一些繁殖區的幼年海獅數量在十年內減少了一半。」
Simon補充,現在只有四個繁殖區的幼年海獅數量超過100隻,80個繁殖區中甚至有一半的區域幼年海獅不到15隻。他說:「當你看到小小的繁殖區出現這種程度的下降時,牠們是非常脆弱的。這個區域只有幾十隻動物,如果我們不阻止數量下降,我們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會失去其中的一些繁殖區。」Simon感慨地表示,澳洲海獅是被澳洲列為國家瀕危物種的四種海洋哺乳動物之一,卻也是族群數量唯一正在下降的一種,其他動物包含藍鯨(blue whales)、南露脊鯨(southern right whales)和幅北毛皮海獅(subantarctic fur seals)的數量都正在增加。
為什麼澳洲海獅的數量會下降如此快呢?其中一個因素是早期的商業化獵捕,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澳洲海獅與兩種海狗(fur seal)一起被大規模獵殺,不過現在海狗的數量正在恢復,但澳洲海獅的數量卻仍持續下降。
2020年底,澳洲聯邦環境部長Sussan Ley在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的建議下,將澳洲海獅的保育地位從脆弱(vulnerable)提高到瀕危(endangered)。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當時指出,海獅很容易被漁網、捕龍蝦器(lobster pot)夾住,導致牠們淹死或受傷。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對此建議,應該在南澳州和西澳州實行漁業限制,避免使用流刺網,但委員會也坦言,這些措施是否對海獅有幫助仍是個問號。
除了漁業和商業化獵捕外,雪梨大學的獸醫Rachael Gray博士也發現,澳洲海獅體內組織中的汞和全氟烷基物質(PFAS)比其他海豹物種高出許多。她解釋,這些化學物質可能導致海獅出現發育和免疫系統問題,使牠們更難存活下來,但目前仍需更多的研究佐證。PFAS是一種人工合成活性劑,經常被應用在紡織品、消防泡沫之中,Rachael認為這樣的汙染是工業污染影響動物的證據。Rachae自2016年就在南澳州袋鼠島海豹灣進行海獅救援和研究,她說:「海獅的族群數量顯著地減少,這讓我感到害怕。我認為近期全球暖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淹沒了一些繁殖區,這也是海獅面臨的新威脅。」
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成員、建議將澳洲海獅提升為瀕危物種的國際人道協會(Humane Society International)對此表示,澳洲海獅應該優先獲得政府資金來進行保育計畫,該組織在聲明中呼籲澳洲政府:「這是一個警鐘,我們已經沒有時間可以浪費了。」
面對新研究揭示的警訊,澳洲聯邦農業、水資源和環境部(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強調,政府支持保護澳洲海獅已經超過10年,聲明中強調政府的保育計畫從未停止:「在此期間政府提供了超過160萬美元的保護研究撥款。這些資金支持了南澳州的族群研究,這有助於恢復該物種的族群數量。」而對於Simon提出的數據,環境部則表示:「這只是資訊的更新,並不是真正的狀況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