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報導
為了保護海馬免於滅絕,印度自2001年開始禁止捕捉、交易海馬,然而,一項新研究卻表明,儘管有此禁令,但每年仍有千萬隻海馬被「混獲」(bycatch,與其他魚類一起被偶然捕獲),未能有效控制海馬的捕撈。此外,儘管印度政府成功提高了漁民對該禁令的認識,但卻沒能轉化為保育行動,非法貿易仍在繼續。
一項新研究表明,儘管印度禁止捕撈和交易海馬,但商業、不具有選擇性的漁具,每年都會在印度海岸意外捕獲千萬隻海馬。這篇研究發表於《生物多樣性與保育》(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期刊,發現在2015年到2017年間,印度每年可能有1300萬隻海馬遭到誤捕,其中大部分發生在坦米爾納德邦,而在印度2001年將海馬列為受保護物種禁止捕撈前,每年大約捕獲1676萬隻。
「混獲」或「意外漁獲」(incidental catch)是指被商業漁具意外捕獲的任何海洋物種。海馬混獲在印度和世界各地都很常見,最近的貿易調查估計,泰國每年捕獲2900萬隻海馬;越南捕獲1670萬隻;菲律賓大約有170萬隻。
研究作者Tanvi Vaidyanathan說:「雖然禁令似乎成功地限制了透過潛水直接捕撈海馬的數量,但由於近年來非選擇性捕撈(例如拖網捕撈)強度的增加,這種壓力的任何緩解似乎都被抵消了。」Vaidyanathan解釋,許多國家認為保育物種的最佳方法是禁止取用和貿易,但是當禁令遇上很容易被意外捕獲的物種,情況就會變得很棘手。
根據Vaidyanathan的調查,坦米爾納德邦是全印度海馬捕獲量最多的地區,其中又有89%是被不具有選擇性的漁具捕獲,大多數的漁民表示他們有在賣海馬,訪談狀況則顯示,坦米爾納德邦有大於90%的漁民知道海馬禁捕令。Vaidyanathan解釋,這表示雖然政府成功地提高了漁民對禁令的認識,但卻沒能將此轉化為保育行動,而對於那些願意冒險的人來說,這種認識可能會被海馬的獲利能力所抵消,她說:「非法貿易還在繼續,但這種貿易現在已經被推到地下進行。」
Vaidyanathan建議,印度政府應嚴格實施禁拖網區,並致力於建立具有選擇性的漁業,以提供民眾更持久的糧食安全和經濟資源,可能的解決方法包括釋放漁網中還活著的海馬、修改漁具和漁場以減少誤捕量。Vaidyanathan另指出,任何減少混獲的措施都必須和漁業社區一起制定,有他們的參與和投入,就更有可能真正實現保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