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整理:許祖菱(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下稱科博館)研究團隊在墾丁國家公園一處石灰岩洞穴內,發現3顆屬於花豹的臼齒化石,年代推測約在最後一次冰河時期階段,距今約1萬2000年前。科博館表示,由於台灣過去未有任何花豹存在的紀錄,這將是台灣古生物研究的重大發現,研究團隊已將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PeerJ》。
冰河時期海平面下降 花豹從大陸移動至台灣留下化石紀錄
科博館今(24日)透過新聞稿表示,科博館地質學組研究團隊在墾丁國家公園一處石灰岩洞穴內,發現3顆大型食肉目哺乳動物的臼齒化石,經比對分析是屬於花豹的臼齒化石,距今約1萬2000年前。
科博館表示,這次發現的花豹臼齒化石,經過縝密的特徵形態比對,及一系列針對咬合面的形態測量學統計分析,研判這3顆臼齒來自同一個體,屬於貓科動物的花豹 (Panthera pardus),是台灣古生物研究的一項重大發現。
花豹又稱金錢豹,現今廣泛地分布在非洲、中東、亞洲東部、西南及南部等地的森林、草原及樹叢。科博館表示,依化石紀錄來看,從更新世早期至晚期,在東亞各地,皆有花豹化石的紀錄。隨著冰河時期的海平面下降,台灣和大陸連結,使得花豹有機會來到台灣,才留下珍貴的化石紀錄。
「猶如時空膠囊」 恆春石灰岩地形是保存化石絕佳場域
科博館表示,台灣過去未曾有任何花豹存在的紀錄,這項研究結果帶給台灣古生物全新的見解,增添更新世肉食動物的多樣面貌。
科博館提到,台灣南部恆春石灰岩地形所形成的洞穴,成為保存動物遺骸與化石的絕佳場域,除了花豹之外,這裡還發現台灣獼猴、梅花鹿、山羌的化石,甚至還有現在已經消失在台灣的豪豬,以及隱居在高海拔山區的高山田鼠,猶如時空膠囊般的為台灣保留動物居留的註記以及氣候變遷的歷史。
科博館表示,科博館地質學組研究人員張鈞翔、楊子睿長期致力於台灣古生物研究,近年來帶領研究團隊成員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研究生甘怡,以及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紀子勤,在墾丁國家公園調查發掘古生物化石。科博館研究人員未來也將持續在野外發掘,豐富化石館藏與台灣古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