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昱賢/報導
全球象牙貿易猖獗,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數據,每年有2萬頭大象遭獵殺。盜獵不只使大象瀕臨滅絕,近期一篇研究發現,盜獵行為還改變了大象的基因庫,東非國家莫三比克的「無牙大象」 持續增加,因為無牙大象比起其他大象更有可能生存下來,並將此特徵遺傳給後代。科學家擔心這種現象將會衝擊大象的族群數量和地方生態環境。
綜合外媒報導,此篇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Science)期刊上,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Shane Campbell-Staton主導研究。共同作者、加拿大麥基爾大學進化生物學家Andrew Hendry指出,雖然科學家們都明白——盜獵地區容易看到無牙大象,但這篇研究提供了強而有力的證據,實際證明了這種現象是遺傳學的結果,他解釋:「這篇研究顯示了在人類壓力下,動物也開始快速進化。」
Shane指出,社會衝突和野生動物的減少往往密切相關,研究團隊以東非國家莫三比克的戈龍戈薩國家公園(Gorongosa National Park)作為研究目標,他們追蹤了歷年來國家公園的觀察數據。Shane說:「在1977年開始的16年內戰期間,盜獵者在公園裡屠殺大量的大象以獲取象牙,他們出售象牙來支應內戰所需的費用。」在此期間,戈龍戈薩的大象數量下降90%以上,內戰後還有30%以上的大象沒有象牙。
研究團隊還發現在1970年至2000年期間,沒有象牙的母象幾乎增加兩倍,研究人員猜測,這樣的現象與X染色體上的基因變化有關。Shane表示:「我們發現兩個證據,第一個證據是無牙母象所生的雌性小象往往也沒有象牙,這表明該性狀會從母代傳到子代。 」他繼續指出:「我們還發現了確切導致『無象牙』特徵的基因區段,這類的基因突變和變異是進化的重要因素。」他認為這項研究結果還證明了盜獵、氣候變遷等人類因素正逼迫動物快速適應。
不過Andrew卻指出,象牙的消失恐怕會衝擊生態,他解釋:「在盜獵氾濫的地區,天生沒有象牙當然有利於生存。然而,沒有象牙也有弊端,大象需要象牙來翻動土壤、舉起物體和保護自己,這可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影響,引發連鎖效應。」
研究共同作者、普林斯頓生物學家Robert Pringle則道出另外一層隱憂,他解釋:「雌性大象沒有象牙的基因似乎也在阻止牠生下雄性小象,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為什麼公園裡所有無牙大象都是雌性。」Robert認為隨著時間推移,大象性別轉變可能會對其族群數量產生負面影響。他擔憂地表示,雖然戈龍戈薩國家公園的生態系統開始逐漸復甦,盜獵行為也隨著政府加強執法而減少,但無牙的大象卻不減反增,他說:「無牙大象就像受傷後的疤痕一樣,傷害已經造成而且難以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