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白海豚擱淺死亡 新舊纏繞傷痕累累 環團籲改善西部海域管理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台灣白海豚(以下簡稱白海豚)是台灣唯一的特有亞種鯨豚,全世界數量僅存約60隻,不過近日卻再度傳出年輕個體的擱淺噩耗,是我國自2009年以來損失的第9隻白海豚。負責解剖的成大鯨豚中心發現,此次擱淺白海豚身上有多處深淺、新舊不一的異物勒痕,許多可能是生前遭漁網纏繞所致。

立法委員陳椒華、劉建國及環保團體1月27日召開記者會,要求海保署檢討西部海域的管理政策並強化保育措施,別讓白海豚「世代受脅」。海保署則回應,已和漁業署分別推動廢棄漁網收購及刺網實名制等政策,後續會再根據調查結果滾動檢討。

1月27日立法委員陳椒華、劉建國以及環保團體針對近日在台南安平漁港擱淺死亡的白海豚,共同召開記者會,希望釐清擱淺白海豚的死因,加強保育措施。圖片來源: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提供

擱淺白海豚新舊傷痕累累 學者:物種整體健康狀況不樂觀 

1月22日海保署海保救援網(MARN)接獲民眾通報,在台南市安平漁港南堤內約100公尺消波塊處發現有白海豚擱淺,這已是近三年來發現的第二隻擱淺白海豚,上一起是2019年在彰化王功發現的台灣白海豚幼體擱淺事件

負責解剖的成功大學鯨豚中心主任王浩文表示,事發當天收到海巡傳來死亡白海豚的照片,「一看到背鰭我就知道這是個大事情,因為看起來是還沒有完全成年的白海豚。」

王浩文指出,此一白海豚的體長237公分、體重152公斤,是一隻體型飽滿、皮下脂肪豐厚,但性成熟尚未完成的雄性青年個體。

王浩文還說,解剖過程中也發現牠的嘴喙與身體、腹部生殖器周圍,都有多處深淺、新舊不一的異物勒痕。值得一提的是,白海豚嘴喙上的勒痕應屬幼時遭異物綑綁造成,在正常情況下,可能會導致進食困難、性命受脅;研究團隊認為,這隻白海豚應該是仰賴白海豚特殊的家族習性,透過族群間的協力餵食扶養,才得以順利成長。

此外,王浩文提到,過去發現的擱淺白海豚胃中通常沒有任何內容物,不過此次死亡的白海豚胃中充滿食物,而且沒有發現任何塑膠垃圾等異物,目前初步懷疑可能與死因有關。不過王浩文強調,相關的解剖及研究仍有待調查,若有結果會盡快公布。

台大獸醫專業學院教授楊瑋誠強調,不應只關注死因,「更要注意牠生前遭遇到的威脅。」他說,白海豚身上出現傷痕已不是特例——根據研究顯示,台灣的白海豚超過八成身上有異物纏繞傷痕,也有約六成患有皮膚病。

楊瑋誠也指出,異物纏繞傷就算復原,還是可能對白海豚的覓食及活動能力造成負面影響,多數白海豚皮膚病的結果也顯示「牠們的健康狀況是無法讓我們樂觀的。」

成功大學鯨豚中心主任王浩文指出,解剖過程也發現,白海豚的嘴喙與身體、腹部生殖器周圍,都有多處深淺、新舊不一的異物勒痕。圖片來源: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提供
擱淺白海豚嘴部纏繞舊傷。圖片來源:海保署
擱淺白海豚尾部纏繞舊傷。圖片來源:海保署

環團籲改善西部海域環境 勿讓白海豚「世代受脅」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員郭佳雯表示,台灣西部海域並非對白海豚友善的棲息環境,甚至「讓台灣白海豚世世代代都面臨一樣的威脅」。由於白海豚活動範圍不超過水深30公尺,與人類的活動範圍高度重疊,無論是人類的漁業活動、沿岸開發以及各式的水中纜線等,都會危及白海豚生存。

郭佳雯指出,這次擱淺的白海豚與他們從2011年開始追蹤的個體是同一隻,經專家鑑定應為2010年出生的個體。當時這隻白海豚跟海豚媽媽身上都沒有傷痕,但2017年就在白海豚媽媽的背鰭上發現漁具切割傷痕。郭佳雯要求,政府應針對海中廢棄漁網、海廢以及整個西部海域的環境品質加速提升和改善。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員郭佳雯指出,根據追蹤資料發現此次擱淺的白海豚家族都有遭漁具纏繞、割傷的痕跡。圖片來源: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提供

為了保育台灣西部沿海白海豚族群,我國在2020年劃設面積達763平方公里、橫跨苗栗、台中、彰化、雲林的「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範圍」

不過,郭佳雯也指出,目前劃設的範圍並未包含中華白海豚完整的活動範圍,無法確實做到保護工作;而且即便劃設了保護區,白海豚的族群數量仍持續減少。郭佳雯呼籲,政府應提出具體的復育目標、時程及成效評估。

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圖片來源:海保署網站

推廢棄漁網收購、刺網實名制仍傳噩耗 海保署:會滾動檢討

海保署副署長吳龍靜在記者會上坦言,「在這麼小的族群之下,任何一隻白海豚死亡都是非常重大的損失。」

吳龍靜表示,海保署已在去(2021)年訂定「台灣白海豚保育計畫」,透過推動監測研究、棲地維護、人為衝擊管制、保育教育宣導及在地參與等四大面向,與各政府部會、專家學者、民間團體、漁會及漁民持續溝通合作,希望加強白海豚保育。

他也指出,廢棄流刺網就是造成白海豚遭漁具纏繞的最大威脅,因此去年海保署在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內,收購近50公噸的廢棄漁網和蚵繩,同時清除廢棄漁網約11公噸;另一方面,漁業署推動的「刺網實名制」也在去年正式上路,希望從源頭減量和海域清除兩大面向,降低漁具纏繞的風險。

而針對環團擔憂拖網漁業也可能危害白海豚,吳靜龍則強調,拖網漁業的規定是三海浬內禁止拖網,且白海豚的生活範圍不會超過離岸三海浬,因此他認為,台灣拖網漁業並不會對白海豚造成威脅。

另外,吳龍靜也表示,全台目前設有105個水質監測點,根據資料顯示,海域水質都在規定標準之內,對生態的影響無虞,也不會造成白海豚生存危害;後續則會再根據擱淺死因調查結果,滾動檢討保育措施。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