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鯨豚、海龜、黑嘴端鳳頭燕鷗及三棘鱟等,深受國人注目的海洋野生動物,除了《野生動物保育法》依法保育及科學調查監測,海保署進一步提出保育計畫(草案),期待以具體行動擴散保育效果。四項草案現正預告中,5月底前民眾可於海保署網站下載資料,提供相關保育意見。
不但監測調查 還要付諸保育行動
繼去(2021)年6月28日公告「台灣白海豚保育計畫」後,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持續邀集各領域專家學者、民間團體以及相關機關討論,完成鯨豚、海龜、黑嘴端鳳頭燕鷗及三棘鱟等四項海洋野生動物保育計畫(草案)。海保署副署長吳龍靜表示,海保署參考「台灣白海豚保育計畫」模式,制定四項海洋野生動物保育計畫,自2019年起逐步起草,針對每項物種屬性提出具體目標、方法與行動方案,達至保育目標。
吳龍靜指出,海保署將逐步發展保育類海洋野生動物保育計畫,基礎建構於過去海保署長期委託的研究調查計畫,以及歷年來的相關文獻,最後邀請權益關係人、民間團體共同討論、研擬相關對策,打破過去只有科學監測資料、缺乏保育行動的印象。
透過保育整合性計畫,挹注足夠的資源進行保育行動和相關的宣導活動,讓國人都能參與保育行動,一起確保台灣珍貴的海洋自然資源。
洄游、遷徙到台 鯨豚、海龜和黑嘴端鳳頭燕鷗保育有責
鯨豚、海龜、黑嘴端鳳頭燕鷗及三棘鱟等四項海洋野生動物,涵蓋30多種鯨豚、五種海龜,以及黑嘴端鳳頭燕鷗、三棘鱟等,近40種海洋生物。4項海洋野生動物中,除三棘鱟外,皆為保育類物種,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保育中。
其中鯨豚屬於海洋哺乳類動物,全球總計90多種,為高度洄游物種。台灣周邊出沒的鯨豚,約33種;1990年代已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列入保育類動物。近年來更因台灣白海豚數量極度瀕危,無論民間或國際上,皆高度關注。
全球七種海龜皆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一「有滅種威脅須嚴格管制」物種名單,IUCN評估多為受脅等級。其中革龜、綠蠵龜、玳瑁、赤蠵龜及欖蠵龜等五種,出現台灣周邊海域,99%為綠蠵龜。過去台灣本島沙灘常見海龜上岸產卵。因受漁業混獲、棲地破壞、海洋廢棄物及其他人類行為威脅,1989年全數列為保育類物種。
黑嘴端鳳頭燕鷗(Thalasseus Bernsteini),IUCN紅皮書列為極度瀕危等級(Critical Endanger, CR),在我國屬於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馬祖、澎湖列島是全球少數的兩個棲息環境。
唯一非保育類物種 三棘鱟處境危急 列優先行動對象
四項海洋生物中,唯獨三棘鱟未列入保育類名錄。全球4種鱟中,分布於台灣海域的只三棘鱟(Tachypleus tridentatus),雖曾遍佈台灣本島北海岸以及西海岸,目前僅澎湖跟金門有成鱟穩定上岸產卵紀錄,新竹香山、嘉義布袋和連江清水濕地僅有零星稚鱟出沒。
三棘鱟是海岸泥灘濕地的健康指標及旗艦物種,由於受到海岸開發、食用、醫療試劑製造、漁業混獲、海水與海洋廢棄物污染等因素影響,分布範圍內族群數量呈現衰退趨勢,2019年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將之列為瀕危(EN)物種名單。
吳龍靜指出,鱟雖非保育類物種,但族群數量十分稀少,尤其本島數量少到難以調查,因此提出保育行動計畫,持續關注此物種族群。
海保署說明,海洋保育行動需要中央及地方政府機關、民間團體及學術單位等各方團隊參與合作,歡迎關心海洋事務,熱愛海洋生物的民眾,一起檢視保育計畫草案,分享您的寶貴意見及想法,讓保育計畫能更為周延,海洋野生動物族群存續為海域環境健康的重要指標,需要大家共同用心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