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萬次物種間的首次接觸 研究提醒暖化下的病毒傳播風險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姜唯、黃鈺婷/編譯;許祖菱/審校

《Carbon Brief》報導,一份刊登於《自然》(Nature)期刊的新研究顯示,全球暖化之下,哺乳動物被迫遷往較涼爽的地方,進而導致病毒傳播風險擴大,「無疑」將對人類健康造成影響。

全球暖化之下,哺乳動物被迫遷往較涼爽的地方,進而導致病毒傳播風險擴大。圖片來源:James Wainscoat/Unsplash

這份研究使用模型繪製出2070年之前,氣候變遷將如何改變3100種哺乳動物及其所攜帶病毒的地理分布範圍。結果發現,氣候變遷增加了不同哺乳動物接觸的機會,並因此提升新興疾病傳播風險。世界各地的「生物多樣性熱點」以及亞洲和非洲的人口稠密地區最有可能受到影響。

作者表示,根據研究結果,到2070年,氣候變遷很可能成為跨物種病毒傳播的主要人為因素,而且就算加速氣候行動,對緩解病毒演化的風險也沒有顯著幫助。

氣候變遷增加哺乳動物接觸機會 提升病毒傳播風險

隨著氣溫升高和降雨量變化,部分物種被迫尋找氣候條件合適的新家(不能遷移的物種則可能面臨滅絕)。

2008年一項針對全球四萬個物種的科學文獻回顧發現,由於氣候條件改變,大約有半數物種已經在遷往其他地方生存,其中大多往氣溫較涼爽的兩極方向移動。

物種在遷移的過程中,也連帶將病毒攜帶到新的地方。新研究稱,至少有一萬種病毒能夠感染人類,但目前絕大多數還只在野生哺乳動物間默默傳播。

物種之間的新接觸,是有害病原體從動物傳播給人類的關鍵因素,該研究的主要共同作者、喬治城大學全球變遷生物學家卡爾森(Colin Carlson)解釋:「氣候變遷讓過去未曾接觸的物種相遇,也提供了牠們互相分享病毒的機會。」

除了共享病原體之外,卡爾森說,物種間的首次接觸也提供了病毒演化的平台:「就像在野生動物市場。人們之所以如此擔心市場中的病毒溢出風險,正是因為當市場中密集擺放一群健康狀況不佳的動物,不僅提高動物與人類接觸的機會,也有可能造成病毒演化或跳過宿主直接感染人類。我們在新冠病毒上一遍又一遍地看到這種情況。」

高低碳排情境都會增加傳播風險

在這份研究中,研究人員透過模型,描繪3100種哺乳動物,在各種未來情境下的的地理分布變化。其中包含永續利用土地且達成控制升溫在2°C以內的情境,以及持續依賴化石燃料、土地快速劣化,導致升溫可能超過4°C的情境。

作者表示,研究聚焦於哺乳動物的原因在於,牠們所攜帶的(已知)病毒多樣性最高,且與人類健康的關聯最大。

科學家透過模型分析這些物種未來第一次接觸的所在地區,並使用「病毒共享模型」(viral sharing model)預測跨物種病毒傳播的可能性。研究結果顯示,「無論在何種排放情境下,絕大多數哺乳動物未來可能的活動範圍,將會和至少一種過去未曾接觸過的物種重疊。」

研究稱,在任何一個未來排放情境下,都會發生「超過30萬次物種間的首次接觸」,並將導致至少1萬5000次一種以上新型病毒的跨物種傳播。作者指出,生物多樣性豐富、人口稠密的亞洲和非洲地區,是這些跨物種病毒傳播事件發生的可能地方,「東南亞、東亞和中非部分地區是人類健康最有可能受到影響之處。」

除了評估可能發生地之外,作者也分析,最有可能傳播病原的哺乳動物是蝙蝠,因為牠們是唯一具有飛行能力的哺乳動物,因此在因應暖化環境時,得以輕易遷徙到新的地方。

氣候行動效果有限 須積極監控野生動物遷移與疾病變化

由於不論在低碳排或高碳排情境下,哺乳動物間的病毒傳播風險都前所未見地增加,作者認為,就算加速氣候行動,可能也效果有限。

目前因為暖化而發生的物種遷徙行為顯示,「生態轉型」(ecological transition)已經是現在進行式,「在人類世下,我們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將導致更多傳染疾病的發生。」

研究也指出,因應這些問題,現在迫切需要投入監測和因應野生動物新興疾病發生的相關措施。研究共同作者、喬治城大學疾病生態學家艾伯里(Gregory Albery)說,「我們必須加強建設公衛基礎設施,這包含積極監控野生動物的遷移狀況與疾病變化,以確保我們能掌握全球變遷的脈動,並保護動物和人類族群。」

參考資料

繼續閱讀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