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區空間不足、食物不夠 馬拉威與辛巴威幫數百大象搬家

記者 李娉婷/報導

考量環境承載力、適時轉移野生動物,是野生動物管理的重要一環,近來非洲就有兩個國家分別正在進行大型轉移計畫,其中,馬拉威要將250隻大象和405隻其他動物,從一個擁擠的國家公園轉移到北方另一國家公園,目前行動已經來到尾聲,預計7月底能完成;辛巴威則是受到乾旱影響,也正在轉移南部一保護區的2600多隻野生動物,其中包含400隻大象。

抵達馬拉威卡松古國家公園的大象。   取自IFAW

為維護馬拉威國家公園的棲地健康、建立可存活的大象族群,並確保公園周圍社區的繁榮,作為國家保育倡議的一環,馬拉維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部正在和非營利組織「非洲公園」(African Parks)、「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合作,將250隻大象從利翁代國家公園(Liwonde National Park)轉移到北方的卡松古國家公園(Kasungu National Park),兩個國家公園距離約350公里。

兩個國家公園間距離約350公里。   取自African Parks

轉移行動自6月27日開始,截至7月22日,已經有150隻大象抵達卡松古國家公園,搬遷將持續進行到7月底,總成本約為150萬到200萬美元。除了大象外,此次計畫還將轉移405隻其他野生動物,包括非洲水牛、高角羚、紫貂、疣豬和水羚(非洲大羚羊)。

盜獵、棲地喪失和人象衝突導致整個非洲的大象族群數量銳減,但經過多年努力,利翁代國家公園的盜獵問題幾乎消失,然而,新問題是大象數量超過了環境的承載力,超過600隻大象以每年10%的速度繁衍,威脅著公園的生物多樣性,大象誤入公園周圍人類社區的狀況越來越常發生,因此馬拉威政府近年來持續地將利翁代國家公園的動物「疏散」到其他保護區,以緩解動物對棲地的壓力,並減少與人類的衝突。

利翁代國家公園的象群。   取自African Parks
搬遷團隊將一隻被鎮靜的大象裝載到卡車上,準備運到卡松古國家公園。   取自EcoWatch

2016年和2017年,馬拉威從利翁代國家公園遷出了520隻大象;接著在2019年,又有300隻大象被轉移到恩科塔科塔野生動物保護區(Nkhotakota Game Reserve);而這次轉移的目的地卡松古國家公園,面積是利翁代國家公園的4倍,但缺乏野生動物。

2015年時,卡松古國家公園的大象一度因為盜獵只剩下約50隻,相比50年前的1,200隻,數量銳減9成以上,IFAW的恩達澤拉(Patricio Ndadzela)表示,儘管在盜獵減少的情況下,卡松古的大象已上升到120隻,但數量仍然太少,動物族群無法生存,但新加入的250隻大象將改變這種狀況。

第一組抵達卡松古國家公園的大象家庭。取自IFAW

在辛巴威,則是受到乾旱的影響,正在將2,640隻野生動物從南部的挽救谷保護區(Save Valley Conservancy)轉移到北部的查皮國家公園(Tsapi national park)、奇扎里拉國家公園(Chizarira national park)和馬圖薩多納國家公園(Matusadona national park)。搬遷的動物包括400隻大象、2,000隻高角羚、70隻長頸鹿、50隻斑馬、50隻非洲水牛、50隻伊蘭羚羊、10隻獅子和10隻非洲野犬。

辛巴威野生動物管理局(Zimparks)發言人法拉沃(Tinashe Farawo):「我們的一些公園太擠了,缺乏足夠的食物和飲水。我們已經發出了轉移許可證,好將動物轉移到有水和食物的地方。」他補充表示,許可證是在進行了徹底的評估和研究後發出,評估人員包括辛巴威野生動物管理局的生態學家和動物學家,以及來自南非的其他專家,而這次的計畫,是非洲南部國家自1950年代以來第二大的野生動物搬遷行動。

繼續閱讀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