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非犀牛角最大消費市場 新報告稱作為奢華雕刻品需求更大

記者 李娉婷/報導

談到犀牛角,一般人會認為是傳統醫學在推動需求,不過,一份新報告指出,藝術收藏的推力比入藥更大!近日「野生動植物正義委員會」(Wildlife Justice Commission, WJC)發布犀牛角販運全球威脅評估報告,除了強調從合法庫存進入非法貿易的犀牛角明顯增加外,報告還打破了傳統觀點,認為犀牛角貿易的主要推力為中國人對雕刻品的需求,而非越南人的藥用因素。

2021年9月,馬來西亞當局查獲兩名男子非法持有50件犀牛角。WJC報告指出,馬來西亞在犀牛角貿易中的新興角色令人擔憂,因為這表明犯罪集團正在採用新的販運路線。   取自Traffic Southeast Asia

10月27日,以打擊野生動物販運及其犯罪網絡為宗旨的WJC發布《犀牛角販運,一種跨國組織犯罪(2012–2021年):2022年全球威脅評估》報告,報告對非法犀牛貿易進行了全面評估、分享戰略情報並提供見解,以作為打擊犀牛角販運及推展保育工作的工具。WJC執行主席斯瓦克-高曼(Olivia Swaak-Goldman)表示:「犀牛角販運依然是會導致犀牛滅絕的嚴重問題。我們需要將它作為一種跨國組織犯罪來處理,將焦點放在那些從非法貿易中獲得最大利益的人。」

報告檢查了2012年初到2021年底的674起犀牛角緝獲案件,主要發現包括:

  • 2012年到2021年間,盜獵活動雖然有所減少,但緝獲的犀牛角數量和重量均顯著增加。
  • 有大量合法庫存中的犀牛角被轉用於非法貿易。
  • 中國是犀牛角的主要市場,因為稀有性和可炫耀性,犀牛角作為奢華雕刻品而受到垂涎,這種需求遠遠超過了藥用需求,雕刻過程中的邊角料和碎片才會轉作藥用。
  • 儘管在過去十年中,有50多個國家與犀牛角走私路線有關,但有6個國家和地區(南非、越南、莫三比克、中國、馬來西亞和香港)作為來源地、轉運地和目的地在供應鏈中佔據了主導地位。
  • 馬來西亞作為貨物從非洲到亞洲的轉運站,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犀牛角的來源方面,政府和私人的合法庫存顯然是一個誘人的目標,它們是緝獲和去角行動的產物,報告,自2016年以來,在11起案件中查獲的至少 974公斤犀牛角被確認來自偷竊或非法販售合法庫存,佔2016年到2021年緝獲的所有犀牛角的18%。

切除盜獵吸引力 非洲國家與保育團體合作 為400犀牛去角
憂犀牛遭盜獵毒手 南非私人農場也轉向為犀牛去角防範

越來越多保護區為犀牛去角來防止盜獵,但這些合法庫存可能會失竊、流入非法市場。   取自Rhino 911

此外,進一步的分析表明,十年之中還有另外1,546公斤的犀牛角也可能來自合法庫存,加上已確認的974公斤,重量高達2,520 公斤,是全球緝獲量的三分之一。報告表示,犯罪集團常利用庫存系統的弱點,來獲取犀牛角進行非法貿易;另一個可能因素是2017年南非解除國內犀牛角貿易禁令──其過程相當混亂。

談到犀牛角貿易,過往普遍會認為越南的藥用需求是關鍵推手,犀牛角在該國被認為可用來解酒和治療癌症,但報告指出,藥用需求雖然存在,但中國富裕家庭對犀牛角雕刻品的渴望才是主要消費市場。

2018年時,中國撤銷了長達25年的犀牛角貿易和使用禁令,允許科學和醫療用途,雖然經過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認證的醫生可以使用犀牛角,但非法獲得的雕刻品和其他收藏品依然會被沒入。WJC的報告表示,中國當局已經從打擊跨國組織犯罪的角度來處理該國的犀牛角販運問題,戰略涉及調查整個犯罪網絡,包括在國外犯下野生動物罪的中國公民,並透過國際合作將他們繩之以法。

儘管中國當局在打擊犀牛販運的犯罪網絡上已有成效,但WJC表示,了解和減少消費者需求是結束非法獵殺犀牛的關鍵。報告指出,關於中國對犀牛角的需求,其性質和規模都存在明顯的知識空白,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投資,來提升對這些市場的洞察力,尤其是關於雕刻工藝、市場分布和將犀牛角當作投資產品方面。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