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2014年,當犀牛盜獵達到危機層級時,非洲南部的野生動物管理人員採取了最後防禦措施:他們開始鋸掉犀牛角——犀牛角由角蛋白組成,去角就像剪指甲,不會傷害犀牛,但能一定程度的阻止盜獵者殺害牠們。
去角的做法成功地減少了盜獵,但人們不確定它對犀牛的影響,現在,首次有研究表明,這種保育措施改變了黑犀牛的行為,使牠們的活動範圍大幅縮小,和其他犀牛的互動可能也減少了。
1989年,野生動物管理人員首次在納米比亞開始對犀牛去角,犀牛角由角蛋白構成,就像指甲一樣,所以大部分都可以被裁掉,不會有任何出血或疼痛的狀況,在去角過程中,最複雜、對犀牛最危險的部分反而是捕捉及麻醉。這項保育措施也很貴,為一隻犀牛去角要花上好幾百美元,而且角會重新長出來,因此管理人員通常必須每18到24個月重複一次去角流程。在盜獵活動減少後,納米比亞從1995年到2014年停止了對犀牛去角,但隨著盜獵問題再次惡化,許多野生動物保護區和公園又恢復了這種做法。
除了去角是否可以防止盜獵外,研究人員還想知道去角對犀牛社會互動的影響,一項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這是首次有研究探討去角對犀牛的行為影響。研究的主要作者、瑞士納沙泰爾大學(University of Neuchâtel)的保育生物學博士生杜特(Vanessa Duthé)說:「有個保護區注意到,去角犀牛,尤其是雄性犀牛,會進行一些不合理的打鬥,然後這些犀牛會累到躺在地上。這讓我想知道去角是否會影響牠們的領土。」
杜特推測,由於雄性犀牛會用角來保衛領土,因此去角可能會影響牠們的地盤大小;她懷疑雌性犀牛的行為也可能會發生變化,因為牠們用角來保護自己和幼仔不受掠食者或雄性犀牛的騷擾。
因此,杜特開始根據2016年南非馬尼奧尼私人野生動物保護區(Manyoni Private Game Reserve)開始為犀牛去角前的目擊記錄,來繪製黑犀牛的領土地圖;她在犀牛被去角後重複了繪製地圖的過程,最後發現,一些去角犀牛失去了80% 的領土。杜特表示:「這真的非常非常明顯,而且非常重要。」
隨後杜特擴大了研究範圍,納入了南非其他9個野生動物保護區的資料,建立了一個大型資料集,其中對犀牛的觀察有超過15年的紀錄。杜特和同事對資料集中24,000多次的犀牛目擊事件、368隻犀牛進行了研究;他們還利用GPS測量了68隻犀牛去角前後兩年的活動範圍,並和120隻從未被去角的犀牛進行比較。
研究人員發現,犀牛被去角後領土平均縮小了近12平方公里,是之前活動範圍的45%,牠們參與社會互動的可能性也降低了37%。若根據性別分析,對雌性犀牛來說影響更為明顯,牠們的領土減少了53%,而雄性犀牛則減少了38%。與此同時,未去角犀牛的活動範圍增加了50%以上。
「這肯定會擾亂牠們的社交網絡⋯⋯有點像是給狗戴上嘴套。牠們不再那麼自信了,因為失去了主要的防禦工具和信心。」杜特說道。
不過,杜特認為這些行為變化不會影響犀牛的總數,因為他們研究的保護區內犀牛數量保持穩定。她表示,去角可能會降低以前占主導地位的雄性犀牛交配成功率,但也為年輕的雄性打開了大門,進而維持了整體族群的穩定。
此外,目前研究人員也沒有足夠的證據來斷定去角犀牛所經歷的這種脆弱性,是否會對牠們產生正面或負面影響。杜特解釋:「我們認為犀牛會更加避開彼此,因此不太可能打架——尤其是雄性和雄性之間的互動——因為如果沒有主要武器,牠們會感到脆弱,但這還有待證據證明。重要的是,去角是一種臨時方案,需要和其他工作結合來緊急保護剩下的犀牛,去角是一種保育人士可以隨時使用的工具,在一些情況下可能是必要的,但持續監測這種工具的效果,並對動物的適應度進行管理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