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掛空中的大象」奪環境攝影首獎 凸顯馬拉威人象衝突的無奈處境

記者 吳昱賢/報導

今年獲得摩納哥亞爾伯特二世基金會(Prince Albert II of Monaco Foundation)環境攝影比賽冠軍的作品,凸顯馬拉威的人象衝突處境。圖片來源/Environmental Photography Award


一頭大象被卡車戲劇性地倒吊,長長的象鼻懸在空中,這看似觸目驚心的畫面,其實是馬拉威的保育人員正試圖搬運大象,將牠們轉移到另一座國家公園。這張作品成功展示了馬拉威人象衝突的無奈,在衝突不斷升級的情況下,保育團體和政府不得不替大象「搬家」。極具張力的畫面也讓這張作品得到「環境攝影獎」(Environmental Photography Award)肯定,並在特定項目奪得冠軍桂冠。

摩納哥亞爾伯特二世基金會(Prince Albert II of Monaco Foundation)從2021年開始舉辦環境攝影比賽,比賽有5個類別,代表著人類面臨的5種環境挑戰:極地奇觀、進入森林、海洋世界、人與自然,以及改變者:希望的理由(Change Makers: Reasons for Hope)。其中「改變者:希望的理由」項目,是希望人們透過攝影記錄下保育或環保工作者努力行動的影像,希冀構建永續的世界。

今年環境攝影比賽有超過1萬名攝影師參加,而在「改變者:希望的理由」類別獲得冠軍的,是來自葡萄牙的攝影師Marcus Westberg,他記錄下非洲國家馬拉威所面臨的人象衝突,以及保育人員面對的困境。這張照片攝於利翁代國家公園(Liwonde National Park),Marcus記錄下2022年中非營利團體替大象「搬家」的工作瞬間。

在馬拉威,由於社區擴張、人口增加,越來越多地大象棲息地與人類社區重疊,人象衝突不斷升級,人們發現農作物頻繁遭到大象破壞,不少居民為了報復試圖用火藥、鞭炮攻擊大象。根據官方統計,利翁代國家公園的大象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現今已經有600多頭大象。若不盡快處理,人象衝突恐將持續或升級。

大象的「搬遷」路線。圖片來源/EcoWatch

經過三年規劃,2022年6月,保育團體「非洲公園」(African Parks)、「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找上擁有25年野生動物轉移經驗的公司「保育解決方案」(Conservation Solutions),將263頭大象從利翁代國家公園轉移到350公里 外的卡松古國家公園(Kasungu National Park)。IFAW指出,卡松古國家公園面積是利翁代國家公園的4倍,但缺乏野生動物,轉移前僅有120頭大象,族群數量不足以生存。非洲公園指出:「由於馬拉威保護區分散,這代表著大象數量增加時不能夠自然遷移。牠們試圖向外移動時,很快就會碰到人類聚落,這導致了人象衝突。」

雖然「倒掛空中的大象」影像讓人看了捏把冷汗,但這是標準移動大象的方式。不只是大象,多數保育人士移動犀牛時更偏好倒吊空運,因為它比使用擔架更快速、更容易且更便宜,過去研究也發現,雖然人類認為這種移動方式看起來不舒服,但其實對動物更安全。


延伸閱讀:犀牛倒吊運輸看起來不舒服?研究發現:對動物更安全!

事實上,利翁代國家公園已經不是第一次遷出大象,2016年和2017年,馬拉威從利翁代國家公園遷出520頭大象,「疏散」到其他保護區;2019年又將300隻大象轉移到恩科塔科塔野生動物保護區(Nkhotakota Game Reserve);接著2022年又轉移250隻大象至卡松古國家公園。

雖然保育團體已經不是第一次轉移大象,但整個過程仍有許多細節需要注意,例如大象可能跌倒、自殘、攻擊幼象等,也有可能出現一些不明顯的潛在健康問題,例如心臟病。尤其轉移過程需要替大象全身麻醉,是轉移大象作業中的最大挑戰。這場轉移順利完成,總共耗時5星期。

得知自己的攝影作品獲獎,Marcus表示:「轉移動物已經成為我們與自然世界關係的矛盾象徵。一方面,這項工作可以保護瀕危野生動物族群,將牠們移置到適合的地區;另一方面,大象是因為人類無情破壞棲息地,不建設遷移走廊,而且盜獵大象,才導致牠們在瀕臨滅絕的邊緣。拍攝照片的當下,我感受到一股很複雜又矛盾的情緒。」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