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區相連 讓大象得以自然遷徙 非洲南部象群調查 族群穩定成長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南非克魯格國家公園的一頭非洲草原象。圖片來源/Getty Image

41.5萬頭野生非洲象中,波札那擁有約13萬頭,是全世界大象數量最多的國家,排名第二的辛巴威也擁有約10萬頭非洲象,兩國都地處非洲南部,可見得非洲南部是重要的非洲象棲地。近日一篇研究發現,非洲象族群數量在非洲南部已經穩定下來,主因是各國政府讓「保護區」相連,使得大象可以自由遷徙。

這篇迄今為止最全面的非洲象增長分析研究,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該研究利用了坦尚尼亞以南,103個保護區的713個大象族群調查,計算出非洲象1995-2020年族群狀況,調查範圍囊括29 萬多頭草原象,佔非洲草原象總體數量的70%。

科學家們發現,過去25年來非洲南部的草原象族群以每年 0.16% 的速度穩定增長,研究團隊成員、美國杜克大學生態學教室皮姆(Stuart Pimm)表示:「過去 25 年裡的保育行動非常有效,非洲南部大象數量下降的趨勢出現反彈,開始微幅增長。」

延伸閱讀:非洲象保育首次分開評估森林象、草原象 兩種大象哪裡不一樣?

這篇分析發現,最有效的保育策略是讓各個「保護區」相連,使大象得以自由遷徙。當受高度保護的核心區大象數量增加時,牠們可以藉由相連的保護區廊道遷徙,前往保護規模較低的緩衝區;若出現盜獵活動增加或發生旱災,牠們也能順利遷徙。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動物學教授古爾德蒙德(Robert Guldemond)指出:「如果環境條件有所改善,大象也會再次回流。仔細規劃保護區,讓它們盡量相連,甚至可以減少人類與大象間的衝突。」

科學家們發現,與連接的保護區相比,孤立的保護區幾乎是「把動物關在裡面、人關在外面」,當大象族群數量增長,或環境發生變動時,將會出現大規模的衝突或死亡,也更容易發生人象衝突。古爾德蒙德解釋,2020 年波札那北部 有350 頭大象死亡,便有可能是由於象群無法遷徙所致,他說:「水中有毒藻類大量繁殖,導致湖泊遭受污染,但這些大象別無選擇,只能喝下這些水。」

研究人員還發現,南部非洲的一些地區,如坦尚尼亞南部、尚比亞和辛巴威,仍受盜獵影響,該國大象數量嚴重下降,該研究未涉及的非洲東部、西部地區也有類似狀況。

對此,世界自然基金會非洲項目顧問艾利略(Katherine Elliott)表示:「令人鼓舞的是,南部非洲的非洲草原象數量已經穩定下來,這證明我們的保育工作有成效。不過,在特定幾個國家,仍有部分族群出現顯著下降,我們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她指出,各國應該攜手合作,創建相連的保護區與棲地,同時避免人類開發導致棲息地破碎化。

西元1500年,非洲大陸曾有2,500萬頭非洲象,不過到了1980 年代因盜獵氾濫而族群數量迅速下降,90 年代中期數量已降至 30 萬以下。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一些國家的保育工作曾讓非洲象總數恢復至47 萬以上,但仍不敵日漸龐大的盜獵集團,族群數量目前約在41萬頭。

古爾德蒙德認為,與當地社區合作,仔細地規劃保護區邊界是首要工作,他說:「幾個世紀前,可能有超過 2,500 萬頭大象在非洲平原上漫步,但這裡住著超過10億人。2,500萬頭這樣的數量不可能再次出現,我們必須找出與大象共存的辦法。」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