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上(3)月下旬,在加拿大溫哥華島的西北流域,沿海社區居民發現一隻虎鯨受困岸上,人們努力了好幾個小時,仍沒能成功拯救這隻虎鯨。不過,另外一個小傢伙還有希望──這隻虎鯨媽媽還帶著一個2歲的孩子,年幼的虎鯨被困在潟湖之中,一個多禮拜以來,當地原住民、政府單位和保育團體攜手合作,和時間賽跑,試圖將這個小生命帶到安全地帶,和其他家族成員重聚。
3月23日,日出後不久,一名道路維護人員在潟湖邊發現了擱淺的虎鯨,經過辨識,這隻虎鯨是14 歲的Spong,目前牠進入潟湖的原因仍未釐清,但根據專家推測,附近的港海豹遺骸表明,擱淺可能是狩獵失誤造成。遷徙型虎鯨在淺灘捕食時,通常能用身體的力量將自己推回更深的水中,若意外擱淺,則可以等待潮水的幫助;但Spong被困在岸上一個像水槽一樣的坑裡,當潮水退去時,牠仍然側身卡在岸上。
儘管眾人努力協助,但由於當時正在漲潮,不利救援,加上人手不足,最後Spong仍不幸在上午10點45分過世。伊哈特薩第一民族(Ehattesaht First Nation,暫譯)成員用雪松樹枝輕輕地覆蓋牠黑白相間的身體,和耆老協商後,進行了釋放牠靈魂的儀式。此外,經過屍體檢驗,社區才知道Spong懷孕了。
不過,人們只能暫時將悲傷放到一邊,因為牠的孩子、被當地原住民取名為kʷiisaḥiʔis(發音為kwee-sahay-is,意為「勇敢的小獵人」)還困在淺水之中,kʷiisaḥiʔis也是雌性,只有2歲大,看起來還很健康,雖然失去了母親,但牠還有和家族──被稱為「逃亡者」(Runaways)的遷徙型虎鯨群──團聚的希望。
救援隊由伊哈特薩第一民族、努查勒第一名族(Nuchatlaht First Nation,暫譯)、加拿大聯邦海洋部門和保育團體組成,他們試圖將kʷiisaḥiʔis引出潟湖、進入小伊斯皮諾薩灣(Little Espinosa inlet),但kʷiisaḥiʔis必須穿過一個夾在礫石壩和橋樑間的淺開口,這只有在潮水最高且水流最弱的情況下才有可能達成。救援人員表示,當潮水適合時,他們最多只有30分鐘的時間能完成這件事,雖然很難,但還是要對kʷiisaḥiʔis抱有希望。
為了這次救援,伊哈特薩第一民族的領導層關閉了經過潟湖的道路,確保該地不會有旁觀者,並停止了該地區的林業作業,消除任何可能的干擾。專家們試了各種方法引誘kʷiisaḥiʔis離開潟湖,包括播放牠姨婆的叫聲、使用一種名為「oikomi管」的敲擊管,這種工具通常用於讓虎鯨遠離漏油、沿著水面拉繩等。
保育團體「BC Whales」執行長兼首席研究員瑞伊(Janie Wray)說:「虎鯨一生都和家庭緊密連結,我無法停止想著那個小傢伙正在經歷的事,因為牠不明白為什麼母親不再在牠身邊了。如果這種事發生在我們身上,你可以想像我們會經歷什麼,我真的相信小傢伙現在正在經歷非常、非常相似的事。」
在嘗試了幾天後,救援團隊表示他們正在考慮所有意外情況,以防無法將 kʷiisaḥiʔis哄出潟湖,並且不排除移動牠或餵養牠的可能性。伊哈特薩第一民族酋長約翰(Simon John)說:「我們的想法是,現實是,協助虎鯨進食可能會導致和人類建立難以打破的關係。但我更擔心虎鯨如何安全地離開潟湖並找到牠的虎鯨群。」為了找到可能的家族成員,救援團隊正在利用沿海原住民和賞鯨公司的網絡來搜尋太平洋水域。
科學家也表示,為年幼的虎鯨提供食物會帶來風險,因為擱淺死亡的虎鯨媽媽還處於哺乳期,因此kʷiisaḥiʔis至少還部分依賴母奶,專家們無法確定牠是否能夠自行狩獵,而餵養可能會讓牠習慣於人類,進而帶來未來的危險。
不過,上週四(29日)時,救援隊成員觀察到kʷiisaḥiʔis嘴裡叼著一隻鳥,加拿大漁業和海洋部研究員塔爾斯(Jared Towers)說:「對於年輕的遷徙型虎鯨來說,鳥類通常更像是玩具而不是食物,但無論如何,這是一個好預兆。」塔爾斯補充表示,以kʷiisaḥiʔis的年齡來說,牠的體型較大、叫聲響亮而且表現出了韌性。
由於上週末的潮水不足以讓kʷiisaḥiʔis安全地游過阻擋牠的沙洲,因此救援團隊認為他們──包括這隻虎鯨寶寶──需要休息幾天,這週再繼續行動,目前kʷiisaḥiʔis已經受困潟湖11天,所幸空拍機拍下的畫面顯示牠身體狀況良好,根據其他年幼虎鯨事件,加拿大漁業和海洋部(Fisheries and Oceans Canada)估計牠可以撐住幾個禮拜不吃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