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改變瀕危猛禽遷徙路徑平均多飛55小時 恐影響幼鳥存活率

記者吳昱賢/綜合報導

科學家發現花鵰(Clanga clanga)遷徙時,刻意避開俄烏戰爭的戰火區域。圖片來源/Alamy


俄烏戰爭已持續2年,戰事無任何平息的跡象,除了人和同伴動物受到戰火波及,不得不逃離家鄉外,還有無數野生動物也深受其害。過去有科學家在黑海發現大量海豚屍體,現在又有研究發現,戰事改變了鳥類遷徙軌跡,大量花鵰(Clanga clanga,一種鷹類)刻意避開戰火區域,減少休息次數,平均多飛了55小時!專家警告,這可能使繁殖期延後,影響幼鳥的存活率。

綜合外媒報導,俄烏戰爭尚未平息,戰火卻已經改變野生動物的習性。最新一篇發表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的研究,便分析了 19 隻花鵰的遷徙路線,牠們在 2022 年 3、4 月飛越烏克蘭,抵達白俄羅斯南部的繁殖地,雄鳥與雌鳥路線不同,雌鳥從希臘出發,雄鳥則從非洲東部的地點出發。

由於花鵰的遷徙剛好碰上俄烏戰爭開打,科學家利用GPS追蹤19隻花鵰的飛行路線,並將這些路徑與 2018 年至 2021 年 20 隻鳥類的 65 次遷徙進行比較。研究結果顯示,這些花鵰在戰爭開打後,平均多飛了 53 英里(85 公里),其中一隻花鵰甚至多飛行了155英里(249公里);全體花鵰飛行時間平均增加 55 小時,而且飛行速度也明顯下降。在戰火爆發前,有 90%的花鵰會在烏克蘭中途停留,但發生戰爭後僅有 32%的鳥類這樣做,有些衝突頻繁的地點更被這些猛禽完全避開。


花鵰除了繞道遠行,避開受衝突影響的區域外,也減少了休息和補給的次數,有時候甚至完全不休息。研究共同作者、東英吉利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環境科學博士查理(Charlie Russell)認為,這些受威脅的猛禽需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抵達繁殖地,他解釋:「這有點像是你在參加馬拉松,卻沒有補水站。最後還有人要求你再多跑7、8英里(約11公里)。」

研究團隊警告,這種情況可能使花鵰的繁殖期延後,花鵰經歷長時間飛行後,需要更長的時間恢復元氣。繁殖期延後還會影響幼鳥的存活機會,因為幼鳥誕生時可能食物資源不足。

查理表示,研究團隊還發現,花鵰的受影響程度似乎有所不同:一隻名為博羅維茨(Kyiv)的花鵰,儘管戰爭猛烈仍持續在基輔上空飛行;另一隻名為丹尼莎(Denisa)的花鵰,則在飛越城市時遇上爆炸,隨後改變飛行路徑。羅素認為,多數鳥類的繞道都是臨時決定的,他解釋:「畢竟鳥兒不會每天早上查看新聞,決定自己要不要改變飛行路徑,只有碰上戰火時才會發現哪裡不能去。」

「目前我們無法做太多事,但重要的是要了解這些猛禽所承受的壓力。戰後,我們才能幫助這些瀕危鳥類,讓牠們的族群、乃至整個生態系統恢復健康狀態。」

羅芬堡大學(Dr Josh Milburn)哲學家喬許(Josh Milburn)長期研究動物與戰爭的倫理問題,他認為這項研究擴展了人們的視野,讓大眾看見除了展演動物、同伴動物外,戰爭如何影響野生動物的習性。他說:「在罕見的情況下,野生動物可能從人類衝突中受益。然而實際上,戰爭對野生動物有著壓倒性的負面影響,無論是宏觀的物種保育,還是個別動物所遭遇的痛苦。」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