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胃口又惹禍 南非鮑魚盜獵猖獗多年 關注度卻低落

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多年來,象牙、犀牛角、魚翅非法貿易備受矚目,人們很容易將目光放在這些有魅力的動物身上,從自身拒絕相關產品,並呼籲身邊的人關注,但有一種動物也同樣因為華人社會的需求而陷入困境,卻鮮少被提及:鮑魚。國際野生動物貿易調查組織估計,南非每年約有3,000噸鮑魚遭盜獵,其中大多被運往香港,和魚翅一樣,在中國,鮑魚被認為是能彰顯身分地位的美食。

南非鮑魚盜獵集團的作風越來越大膽,白天也照常出海盜獵。   取自The Telegraph
南非鮑魚盜獵猖獗,但執法量能嚴重不足。 取自IOL 

在南非開普敦多岩石的海岸,要辨識出盜獵者並不難,從他們的設備就能猜出一二:貨卡車載著身穿潛水衣、帶著氧氣瓶的人到來,這些人接著搭乘快速橡皮艇駛入大海,他們的工作需要一點膽量,因為水域可能很危險,潛水員也必須小心不要成為該地區大量大白鯊的獵物。

不過,盜獵者們這樣的冒險很值得——他們正在尋找一種中國食客願意花高價購買的海螺,而在沿海地區,幾乎沒有其他方法可以養活家庭。華人社會對於鮑魚的需求如此之高,以至於支撐了每年價值超過1億美元的國際走私貿易,這些動物帶來的豐厚利潤,足以吸引遙遠的中國犯罪集團,在本土和國際黑幫之間建立出一條有害連結。

雖然鮑魚的盜獵走私可能不會像象牙貿易那樣引起公眾憤怒,但研究該產業的保育專家表示,它同樣對生態具有破壞性。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TRAFFIC)鮑魚專家伯吉納(Markus Burgener)說:「我們知道,這對人類、對物種、甚至對環境的影響都很可怕,人們永遠不會像對大象或犀牛這類有魅力的大型動物那樣,對鮑魚產生情感上的連結,但組織犯罪對這些社區的影響絕對同樣糟糕。」

TRAFFIC估計,每年約有3,000噸鮑魚從南非被盜獵,大部分鮑魚會透過鄰國走私,運往香港,整顆鮑魚和魚翅、海參、花膠一樣,對中國人來說是象徵身分地位的美食,常出現在婚宴和其他宴會上。

南非鮑魚的走私路線。   取自The Telegraph

家族在南非經營鮑魚養殖的雨果(Johan Hugo)解釋:「因為傳統和文化用途,鮑魚已成為一道佳餚,這可以追溯到古代日本天皇向中國皇帝贈送禮物時,他們會將鮑魚當作禮物的一部分。」

雖然從澳洲到阿拉斯加等地都有鮑魚可捕撈,但南非的鮑魚品種被認為品質最接近珍貴的日本鮑魚,而儘管合法養殖場的事業不斷成長,但因為需求的規模實在太大,加上有些民眾迷信於最大的野生鮑魚味道最好,種種狀況都繼續助長了南非的鮑魚盜獵活動。

雨果說:「盜獵還是很普遍,儘管在養殖場的鮑魚品質和野生鮑魚相同,因為牠們吃同樣的海藻,但尺寸是個問題。不幸的是,市場上有一部分人喜歡這些盜來的鮑魚——他們喜歡大一點的。」

‧下篇:南非鮑魚利潤高 中國黑幫介入 年盜獵3000噸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