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從鯊魚到長頸鹿、黑猩猩、棕熊、企鵝再到狼蛛,野生動物外科獸醫羅曼·皮齊(Romain Pizzi)的病患相當多元,曾有媒體形容他「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多才多藝、最有創造力的獸醫」。幾週前,皮齊才剛幫一隻從馬戲團獲救的獅子完成了眼球摘除手術;再幾個月前,他完成了全球第一例棕熊腦部手術。你是否也會好奇,皮齊是如何成為這樣的頂尖外科獸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經歷!

皮齊總是被小而脆弱的存在吸引,他在南非長大,兒時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兒科醫生。在皮齊讀高中時,曾偶然發現一隻落巢的鴿子,當時還沒有獸醫技能的他,已能夠自行照顧這隻小動物、幫助牠恢復健康後放生。之後,他在南非普利托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Pretoria)就讀獸醫系,畢業後於1999年前往英國,在倫敦動物園(London Zoo)攻讀碩士學位。
在學生時期,皮齊就對獸醫手術技術遠遠落後於人類醫學感到震驚,並很快對腹腔鏡手術(Laparoscopy,也稱為微創手術)產生了興趣,如今,皮齊已是微創手術的專家,並向獸醫系學生授課。倫敦動物園獸醫服務部門負責人馬斯特斯(Nic Masters)形容皮齊:「他極度渴求知識,注重細節,總是希望在我們的領域採用或開拓新技術。」
2010年,皮齊加入了蘇格蘭的國家野生動物救援中心(National Wildlife Rescue Centre),這裡是英國最大的野生動物救援中心之一,每天都會有民眾通報有野生動物受傷。救援中心的案件量幫助皮齊發展各種新的治療方式,他會熬夜、在屍體上練習,熟悉解剖學,並開發新技術,在這裡,他也看過各式各樣的疾病。

再加上在動物園的服務,皮齊的患者名單很長、很廣,他曾治療過長頸鹿、狼蛛、企鵝、狒狒、巨龜和至少一隻鯊魚,還有其他無數動物,他還是當時少見的獸醫微創手術專家,並相當具有創造力。因此,2012年時,當國際保育組織「拯救熊類」(Free the Bears)需要為一位不同尋常的病患治療時,他們找上了皮齊。拯救熊類執行長杭特(Matt Hunt)說:「我們還有其他非常有才華的獸醫,但羅曼(皮齊)是獨一無二的。」
最後,在資源、設備匱乏,甚至手術中途還停電的狀況下,皮齊的團隊依然完成了全球第一例熊隻腦部手術,為這個受病痛折磨許久的亞洲黑熊患者,爭取到了一段時間有品質的生活。
.看亞洲黑熊「香帕」的故事:全球第一隻腦手術熊Champa 寮國醫療環境艱難 獸醫努力完成治療

儘管皮齊是頂尖的外科獸醫,致力於為野生動物、動物園裡的動物治療,但他似乎沒有這麼的「照常規思考」,面對病患時也會有許多掙扎,在2018年接受《WIRED》雜誌專訪時,他曾這樣說:「在獸醫學裡,人們會說『不必要的痛苦』,這意味著有些痛苦我們覺得OK。」皮齊是一位素食主義者,他會想一些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不願看到動物園的動物受苦,卻不太關心為農業而被屠宰的牛;我們擔心大規模滅絕,但還不足以改變我們的習慣。
皮齊常常會想,就算他今年救了一萬隻動物,也不過是滄海一粟。但隨後,他又想起了曾經治療過的一個案例:有隻白尾海鵰斷了一邊翅膀和一隻腳,安樂死牠會更容易——也許這也是正確的做法——但皮齊在這隻鳥身上看到了勇氣,儘管骨頭從皮膚裡岔出,牠依然嘗試飛翔。最後,皮齊把牠的骨頭接好,三個月後野放,透過追蹤設備,皮齊能看到牠總是飛的有點偏,但牠活了下來,並且能夠飛翔,直到四年後因為自然原因離世。
儘管對一隻熊或鳥進行手術,並不能讓物種免於滅絕,讓牠們的生活變得更好也不會改變世界,但至少,那隻動物的世界永遠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