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山羌成日本入侵種 千葉縣年移除萬餘頭 仍難抑制繁殖

原生於台灣的山羌,在日本卻被視為惱人的外來入侵種。圖片來源/每日新聞


記者吳昱賢/綜合報導

原生於台灣的山羌,如今在日本千葉縣被視為惱人的「外來入侵種」。這種體型嬌小、叫聲尖銳的鹿科動物,自1960年代從當地的觀光動植物園逃脫後,在房總半島大量繁殖。截至2023年度末,千葉縣政府推估山羌數量已達約8萬6千頭,年繁殖率高達18%至34%,使得現行的捕捉措施明顯追趕不上擴散速度。

山羌原為台灣常見的野生動物,但在日本環境中缺乏天敵,加上千葉氣候溫暖、農業發達,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導致族群迅速擴張。千葉縣指出,2023年度共捕捉超過1萬頭山羌,但若按最高34%的繁殖率估算,每年至少需移除2萬頭以上,才能穩定控制數量。

麻布大學動物行為管理講師加瀬ちひろ指出:「我認為增加快速的原因之一,是氣候和環境。已知山羌生活的房總半島氣候溫暖,而千葉縣是日本首屈一指的農業縣,土壤肥沃、作物豐收,非常適合山羌生活。」

近年來,千葉縣政府展開各類捕捉作業,包括陷阱、圍欄及集體追捕實驗,但效果有限。今年3月於一宮町的圍欄捕捉測試中,20名專業人員排成7列進行驅趕,進行兩回合均未捕獲任何山羌,反映出山羌高度警覺與靈活性。根據目擊報告,有兩頭山羌當場穿越人群間隙,迅速躲入草叢。

地方政府官員坦言,現階段僅仰賴捕捉,無法有效遏止擴張趨勢,因為目前的量能也無法達到「一年移除2萬頭」的有效目標。因此,除加強圍欄與電柵防護外,未來也將研究如何藉由限制食物來源與棲地干擾,減緩山羌的繁殖動能。加瀬ちひろ也提醒:「山羌好奇心強,容易適應新環境,因此牠們不止生活於綠化帶,而是有能力生活在任何地方。有鑒於此,必須在族群密度高的地區增加誘捕,同時在族群密度低的地區集中力量。」

根據千葉縣統計,2023年度因山羌造成的農作物損失金額高達約890萬日圓,受害作物包含水稻、葉菜、豆類及觀賞性花卉。除了農業損失外,山羌與當地原生種如梅花鹿也發生棲地重疊與食物競爭,對生態平衡構成潛在威脅。另外,山羌尖銳如「狗吠」的叫聲亦引發居民噪音抱怨,尤其在夜間或清晨的叫聲尤為刺耳,使其被形容為「擾人清夢的野獸」。

千葉縣山羌問題起源於1960年代,當時一個名叫「行川島」的動物園圈養山羌,卻管理不慎導致山羌逃脫,圈養個體逃脫後未被有效管理,逐步野化並大規模繁殖。2000年起縣政府開始實施數量管控計畫,初期每年移除數量為2,000至3,000頭,但始終無法阻止其上升趨勢。2022年估計族群已突破7萬頭,2025年估計目前有超過8.5萬頭。

根據千葉縣第二次山羌防治實施計畫,政府目標是每年捕捉約8500頭,試圖將總數控制在特定範圍之下,近幾年甚至都移除超過破萬頭,卻依然趕不上山羌繁殖的速度。根據縣方立場,由於山羌為外來入侵種,認定為山羌「無法共存,且最終目標是徹底排除」。目前捕捉行動以持有狩獵許可證者為主,若民眾無證欲參與,則須向政府申請並接受相關法規與安全訓練。

在台灣,山羌屬於「一般類野生動物」,受《野生動物保育法》保護,未經許可不得任意捕捉、飼養或獵殺。其在生態系中擔任重要角色,是食物鏈關鍵一環。而在日本,卻被視為需「完全移除」的外來入侵種,其命運因地而異。

而對於日本到底該怎麼面對日益嚴重的山羌問題,加瀬ちひろ指出,近年來有業者把山羌做成野味,但他想呼籲大家思考:「我覺得當我們被問到如何對待野生動物時,應該要思考一件事:我們到底對牠們了解多少?如果把物種換成更常見的動物,比如『流浪貓』,我們會怎麼做?身為研究人員,我覺得除了捕捉牠們之外,我們還需要更努力思考,找到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