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吳昱賢/綜合報導
一項由加拿大曼尼托巴省蒙特艾莉森大學(Mount Allison University)研究團隊主導的最新研究指出,儘管有毒農藥DDT(滴滴涕)在當地已禁用近60年,但其殘留物至今仍以驚人濃度存在於新布藍茲維克省(New Brunswick)湖泊的鱒魚體內,對人類與野生動物健康構成潛在威脅。
研究由環境科學副教授喬許・庫瑞克(Joshua Kurek)主導,發表於學術期刊《PLOS ONE》。研究團隊分析了受DDT空中噴灑影響區域的湖泊沉積物、水生昆蟲及鱒魚肌肉組織,並與未使用過DDT的湖區樣本進行比對,結果發現部分湖泊中的鱒魚體內DDT濃度竟高出加拿大野生動物建議安全標準的10倍之多。

庫瑞克表示:「這是個警鐘。任何生活在曾噴灑過DDT的湖泊、濕地或池塘中的生物,體內可能都存在相當高濃度的DDT殘留。」
DDT全名為二氯二苯三氯乙烷,是20世紀中葉廣泛用於殺蟲的合成農藥,常用於控制瘧疾與斑疹傷寒等傳染病的病媒蚊。在1950至1960年代,加拿大幾乎將新布藍茲維克省一半的針葉林區域以飛機大量噴灑DDT。直到1985年,加拿大正式中止註冊使用DDT,並於1990年完全禁止使用。2001年,《斯德哥爾摩公約》亦全球禁止其用於農業用途。
然而,DDT具有高度持久性。研究指出,該化學物質可在湖泊沉積物中存留超過150年,並透過棲息於湖底的昆蟲傳遞到魚類、鳥類及哺乳動物體內,形成長期的食物鏈污染。
庫瑞克特別指出,鱒魚是新布藍茲維克最常被釣客捕捉並食用的野生魚類之一。他語重心長地表示:「我們建議公眾,特別是育齡婦女與孩童,應減少食用來自這些湖區的大型野生鱒魚,因為體型越大、壽命越長,累積的DDT濃度也越高。」他建議民眾可選擇體型較小的魚類,並遵循省府發布的魚類食用建議。
新布藍茲維克省政府發布的《魚類與汞攝取指南》(Consumption Guideline – Fish and Mercury)針對食用野生魚類的頻率提供了建議,尤其是對於敏感族群(如孕婦、哺乳期婦女、嬰幼兒及11歲以下兒童)。以溪鱒(Brook Trout)為例,若魚體長度小於25公分,一般成人每月建議食用8份以內,若魚體長度超過25公分,每月只建議食用4份;而若是敏感族群,魚體長度小於25公分每月只建議食用1份,建議避免食用大於25公分的魚。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與美國環保署(EPA)的資料,DDT被認定為「可能致癌物質」,長期暴露與肝癌、第二型糖尿病、神經系統與生殖系統損害相關。此外,動物實驗中亦觀察到其對生育力與肝臟健康的明顯不良影響。
庫瑞克直言:「DDT無法清除。唯一的辦法就是降低暴露風險,讓民眾知道這些污染物還在,並調整我們的飲食與行為模式。」
這項研究涵蓋的新布藍茲維克省湖泊,估計約有一半仍受到DDT歷史性污染影響。研究團隊呼籲政府與民眾汲取這段歷史教訓,不應再依賴合成化學物質,並應審慎看待當前被廣泛使用的其他污染物,如道路融雪鹽、除草劑嘉磷塞(glyphosate)等。
「我們需要不同的作法,否則生態系統將繼續承受世代污染的代價,」庫瑞克說。他也強調,目前各級政府機構已得知這項研究成果,將是推動民眾教育與政策修正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