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吳昱賢/綜合報導美國執法機關近日宣布,將在全國多座港口啟用一項新技術,利用類似COVID-19快篩的PCR檢測設備,即時辨識進口海鮮的魚種,以打擊非法漁獲與海鮮詐騙行為。這項計畫由佛羅里達國際大學(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合作開發,目標是在第一線快速確認是否有受保護或走私物種混入海鮮供應鏈。
這套技術的原理與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使用的PCR檢測相似,不過標的是魚類的DNA序列而非病毒。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系列基因標記,可識別超過100種魚類,包括大白鯊、雙髻鯊、灰鯖鯊、遠洋白鰭鯊、長尾鯊與鯨鯊,以及各類金槍魚和歐洲鰻等物種。
NOAA執法人員去年已在新澤西州紐華克港(Port of Newark)展開首次實地測試,在為期一週的行動中,透過這項檢測技術發現超過27公噸非法捕撈與貿易受限魚種。NOAA表示,這批樣本的資訊將作為日後可能提出刑事訴訟的依據。
目前美國港口常見的檢查方式以視覺辨識為主,但NOAA指出,進口至美國的海鮮多以切片、加工或去骨形式進口,難以憑肉眼分辨魚種真偽。以鯊魚製品為例,鯊魚鰭往往未附帶完整魚體,難以辨識來源物種。
NOAA發言人詹姆斯・米勒(James Miller)表示:「這項PCR設備的部署將使執法人員在檢查過程中即時完成基因分析,進一步識別海鮮詐欺行為。」他強調,這不僅有助於遏止非法貿易,也保障消費者權益。
相較過去需將樣本送至實驗室分析、耗時數週且每件成本高達數百美元,新設備能將檢測時間縮短至數小時內,並將每筆檢測成本壓低至1美元以下。
負責研發此項設備的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研究員迭戈・卡德尼奧薩(Diego Cardeñosa)分享,他曾收到同事從紐約一家餐廳的鯊魚鰭湯中取樣的鰭片,經PCR檢測後發現該樣本屬於瀕危物種——棕鰭鯊(Sandbar Shark)。這個案例促使他與NOAA合作,希望能將這套實驗室技術推廣至實務第一線。
卡德尼奧薩表示,檢測原理是將魚肉樣本置入PCR設備內,基因標記若與特定物種相符,就會出現特定的化學反應,發出螢光訊號。例如,他曾在一批標示為「美洲鰻魚」的貨櫃中檢出歐洲鰻魚(European eel),即為透過這項技術完成確認。卡德尼奧薩說:「我們的目標是讓這項技術普及,未來現場基因檢測能成為執法程序中的常規步驟。」
聯合國資料指出,全球鯊魚貿易總值高達每年約10億美元,非法漁撈不僅危及物種生存,也損害正當漁業與消費者權益。近三分之一的鯊魚物種目前面臨瀕危或近危狀態,非法捕撈更加劇了牠們的滅絕風險。
與此同時,美國海鮮消費量在2002至2012年間上升超過30%,目前約有80%的海鮮來自進口,主要來自加拿大、智利、印度、印尼與越南等地。NOAA執法官布萊恩・蘭德里(Bryan Landry)表示:「我們的終極目標是推動合法、可持續的海洋貿易,同時阻斷非法產品的入境。這項新技術能協助我們更有效率地達成這個目標。」
目前這套PCR設備已在紐華克港完成試驗,接下來將於全美其他主要入境港口展開試點推廣。NOAA表示,此行動獲得多個聯邦單位支持,包括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國土安全調查處(HSI)與美國魚類與野生動物管理局(USFWS)等機構,並結合多方鑑識專家與科研團隊合作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