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在保育領域,嗅探犬的工作能力一再獲得認可,近來又有嗅探犬立下大功。蘇門答臘犀是地球上最瀕危的物種之一,目前只剩印尼少數地區有分布,多年來,科學家一直認為這種犀牛已經從印尼的韋卡巴斯國家公園(Way Kambas National Park)徹底消失,因為遲遲找不到牠們存在於此的證據——但最近,兩隻嗅探犬在公園裡發現了犀牛留下的糞便!

蘇門答臘犀為極危物種,估計野外只剩34到47隻,僅存於印尼少數地區,過去在印尼的韋卡巴斯國家公園也有分布,但人們已多年未在這個公園發現牠們的蹤跡,自動相機、無人機和人工巡邏都顯示,沒有任何犀牛生活在此的證據。
在種種調查都落空後,國際犀牛基金會(International Rhino Foundation)、印尼犀牛基金會(Yayasan Badak Indonesia)和印尼林業部決定嘗試最後一種方法,來確保萬無一失:使用嗅探犬。為此,他們找上了美國的非營利組織「保育工作犬」(Working Dogs for Conservation),請來兩隻訓練有素的嗅探犬亞吉(Yagi)和葵茵(Quinn),為公園進行最後的犀牛檢查。

兩隻嗅探犬和牠們的領犬員一起經歷長途飛行,來到印尼蘇門答臘島南部執行任務,在野外任務正式開跑前,牠們先在當地做了好幾個月的訓練,透過嗅聞國家公園內「蘇門答臘犀庇護所」(Sumatran Rhino Sanctuary)10隻圈養犀牛的糞便,包括雌犀牛、雄犀牛和幼年犀牛,來學會辨識目標物種。辨識犀牛糞便的早期訓練完成後,兩隻嗅探犬接著前往野外適應新環境。
保育工作犬表示:「叢林對牠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世界:茂密的樹葉和新植物,潮濕的空氣,陌生的野生動物,以及無數的新聲音和新氣味。牠們的日常活動包括在充滿新奇氣味的叢林中走動,以及在傍晚看著當地獼猴盪來盪去。」
最後,在正式開始搜尋任務的第二天,亞吉就在地上發現了一堆疑似犀牛糞便的東西;同一天稍晚葵茵也出現了行為變化,表明該地區曾有犀牛出沒。科學家馬上對這堆糞便進行初步DNA檢測,結果顯示它屬於一隻蘇門答臘犀!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印尼政府目前正在進行另外兩項檢測。
國際犀牛基金會執行長法西歐尼(Nina Fascione)說:「其實要我說,我很相信這些狗的判斷,牠們接受過犀牛糞便訓練,牠們發現了大家都認為是犀牛糞便的東西,我們覺得這真的是個好消息。」
如果亞吉和葵茵的嗅覺準確,就代表至少還有一隻蘇門答臘犀在公園裡生活——這看起來可能不是什麼大事,但即使只發現了一隻個體,對這個物種來說都是好事一樁。如果科學家能夠找到這隻犀牛,他們很可能會將其捕捉,為庇護所內圈養繁殖的犀牛提供急需的遺傳多樣性。
法西歐尼表示,在這次發現之前,她會賭公園裡已經沒有野生犀牛了。她說:「我這輩子從來沒有因為判斷錯誤而這麼高興過,顯然有一些行跡非常隱匿的犀牛在附近徘徊,我希望這些犀牛的數量比我們想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