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無尾熊可能在2050年前於新南威爾斯州(NSW)的野外絕跡。」類似的科學報告不斷地警告澳洲社會。為了守住這個象徵國家的珍貴物種,新南威爾斯州政府宣布成立「大無尾熊國家公園」(Great Koala National Park),一次性將 17.6萬公頃林地劃入保護,並全面禁止伐木。這不僅是澳洲歷來最大規模的無尾熊棲地保護計畫,更被動保團體譽為「歷史性勝利」,盼能扭轉族群急速衰退的命運。
無尾熊(Phascolarctos cinereus)長期以來被視為澳洲的「國寶」。然而,背後的生存處境卻岌岌可危。專家指出,近20年間,受森林砍伐、乾旱與野火衝擊,野生無尾熊數量已大幅下降。2021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東澳的無尾熊列入「瀕危」名錄,警告其族群在三個世代內可能下降逾三成。
新州長柯瑞斯.閔斯(Chris Minns)直言:「無尾熊在新州瀕臨滅絕,這是不可想像的。我們成立大無尾熊國家公園,就是要改變這個悲劇的走向。」
根據州政府估算,新園區將守護 超過1.2萬隻無尾熊、3.6萬隻大滑翔袋鼯(greater glider)以及超過100種受威脅物種,同時涵蓋珍貴的老成林與水源地,對生物多樣性及社區生活都具關鍵意義。
多年來,無尾熊保護一直是澳洲環境運動的核心訴求。北東森林聯盟(NEFA)發言人戴蘭.普(Dailan Pugh)形容,公園設立是「歷史性的一刻」,堪比1982年Wran政府劃設12萬公頃雨林保護區。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澳洲分會執行長奧戈曼(Dermot O’Gorman)則強調,這項計畫是「扭轉悲劇的機會」,同時能提供無尾熊一個應對氣候變遷的避難所,「高大的尤加利森林將是牠們的庇護之地。」
國家公園協會(NPA)執行長蓋瑞.鄧尼特(Gary Dunnett)補充,這不僅保護動物,也能帶來新的經濟機會,「綠色旅遊將是社區和自然的雙贏。」
然而,這場「保育勝利」也伴隨產業爭議。新州政府估計,禁伐措施將影響 6家鋸木廠與約300名工人。木材業者擔憂失業潮與供應中斷,反對黨更批評政策「草率」且「不顧區域生計」。木材業代表馬利.麥卡斯基爾(Maree McCaskill)痛批政府「將政治凌駕於科學與人民之上」。當地工會也認為,政府雖承諾薪資補助、職訓與心理健康服務,但金額「遠遠不足以支撐家庭」。
對此,閔斯回應,政府已與受影響企業逐一聯繫,並承諾提供「就業維持」的補貼,提供每個月的薪水補貼,確保工人能度過過渡期。他強調,90%的建材木料屬於軟木,受禁伐影響的硬木僅佔全國供應的1.2%,「對整體建築市場的衝擊有限。」
昆士蘭大學學者克莉絲汀.霍斯金(Christine Hosking)提醒,設立國家公園只是第一步,無尾熊仍面臨氣候變遷與疾病的威脅。她指出,氣溫升高與降雨減少會削弱尤加利樹生長,進而影響無尾熊的食物來源。「若沒有嚴格的火災管理與棲地復育,即使園區設立,無尾熊仍可能難逃滅絕命運。」她同時警告,若公園允許大規模遊憩設施開發,恐破碎棲地、干擾野生動物。「我們必須在觀光與保護間找到平衡。」
目前,澳洲東部無尾熊族群數量估計僅剩 9.5萬至23.8萬隻,而南澳及維多利亞的族群則約 12.9萬至28.6萬隻。如果現況持續惡化,新州無尾熊可能在2050年前於野外消失。
動保界普遍認為,GKNP是「扭轉曲線」的契機。若執行得宜,長遠目標是讓無尾熊能在2050年前脫離瀕危物種名單。環境部長夏普也表示,她希望這座公園成為澳洲的象徵,「就像遊客到澳洲會去大堡礁,未來也會去看大無尾熊國家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