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CN通過《野生寵物貿易新指南》倡導「白名單」制度 防止生態與疫病危機

紅金剛鸚鵡是經常被當作寵物的瀕危野生動物。圖片來源/WCS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日前,在阿布達比舉行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世界自然保育大會」(IUCN World Conservation Congress)上,會員國一致通過第108號動議,決議制定《以野生動物作為寵物貿易管理指南》(IUCN Guidelines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Commercial Pet Trade in Wildlife)。該決議由世界自然保護協會(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 WCS)主導提出,獲得逾九成支持,被視為國際保育史上的關鍵轉捩點。新指南將協助各國建立更嚴謹的政策機制,遏止全球規模龐大的以野生動物作為寵物的貿易,防止生態崩壞與人畜共通疾病的擴散。

IUCN指出,全球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魚類與無脊椎動物自野外被捕捉,流入寵物市場與私人收藏體系,這不僅加速物種數量驟減,甚至導致局部乃至全球滅絕。現有監測顯示,印尼三年間就有近二十萬隻野鳥在島嶼間被運輸,而在美國,短短四年間,爬行與兩棲類的交易紀錄即達近十萬筆、涵蓋六百餘種。WCS警告,這些交易正推動生態系「寂靜化」,關鍵的傳播花粉者(蜜蜂、蝴蝶)與掠食者流失,將會削弱整體的生態韌性。

公共衛生風險同樣不容忽視。WCS健康計畫主任莎拉・歐森(Sarah Olson)指出,未受管制的野生寵物貿易,將會引發「健康一體」(One Health)危機:當野生動物沿著供應鏈從森林進入城市,病原體跨物種溢出的風險隨之升高,威脅人類與家畜健康。她強調,防疫應回到源頭預防,而非事後補救。

此次決議也點出制度面的關鍵轉向。IUCN認為,長期仰賴的「黑名單」模式已經過時,黑名單模式是除非物種被列為受威脅,否則默認交易為合法。在跨境貿易與網路平台推波助瀾之下,許多尚未入列的高風險物種成為跨國貿易的受害者。為此,WCS倡議採行「白名單」(Positive List)原則:僅允許經嚴謹科學評估,確認可持續、安全、合法者進入市場,其餘一律不得交易。此一轉型,標誌各國從「被動禁止」邁向「預防性治理」。

依據決議,IUCN秘書處將聯同「物種生存委員會」(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 SSC)成立專責工作小組,系統盤點各類物種交易風險,納入生態衝擊、外來入侵、公共衛生與動物福利等面向,並研擬各國可採用的實務指南,強化可追溯性與資訊透明,作為政府與產業改革的共同依循。

WCS物種保育副總裁伊莉莎白・班奈特(Elizabeth Bennett)表示,線上化與跨境物流加速了野生寵物流通,非法來源更難追查,「這份動議與即將啟動的IUCN工作小組,將協助各國以科學、預防為核心的政策工具,避免更多物種被拉入瀕危漩渦」。

大會同步通過由WCS共同主導的「環境犯罪」(Environmental Crime)動議,指引會員加強跨境執法、協調野生動物、木材與漁業等領域的法律與標準,並支持社區端的反犯罪行動。WCS國際政策副總裁蘇・李伯曼(Sue Lieberman)強調,這類犯罪行為不僅破壞生態,也動搖治理與人權的根基,長期侵蝕社會對政府與法治的信任,必須以全球協調行動共同因應。

雖然IUCN第108號動議本身不具法律強制力,但其象徵與政策效力不可忽視。正如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Red List)本身也沒有強制力,卻已成為全球判定物種保育狀況的最權威依據之一,廣泛被各國政府與國際組織納入立法、保育與評估機制。

期盼隨著IUCN第108號動議通過、新指南陸續完成,各國將能以「白名單」為基礎,建立一致的監管與追蹤制度,避免野生動物持續遭受掠奪與疾病威脅。班奈特總結指出:「這份決議讓我們有機會在滅絕發生前力挽狂瀾。」

在台灣,農業部今年1月也針對異域寵物展開分級管理研議,擬新增955種動物至禁止輸入與飼養名單,並依風險區分「黑名單」、「灰名單」與「白名單」。動保團體普遍支持以科學風險與動物福利為基礎的管理政策,認為能兼顧公共安全與飼主權益。

延伸閱讀:農業部擬禁養955種動物 引反彈強調分級管理 保障飼主權益
農業部擬禁養955種動物 動保團體出面支持:以科學與動物福利為基礎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The reCAPTCHA verification period has expired. Please reload the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