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1月15日,由立法委員張雅琳、吳沛憶、李坤城、陳培瑜及黃捷共同召開「異寵管理制度爭議協調會」,深入討論異域寵物政策的歧見。協調會邀請農業部、專家學者與相關民間團體,試圖在該議題上,尋求一個兼顧飼主權益與動物福利的解決方案。
在協調會上,張雅琳強調異寵管理涉及公共安全、動物福利與飼主權益,要求農業部動保司應基於科學數據進行政策制定,並要求過程需有專家、業者與飼主參與,建立分級管理機制,確保政策的透明度與公信力。
協調會總結提出五大重點,包括:
- 依據科學數據規劃分級管理制度
張雅琳要求,農業部必須根據傷人事故統計及相關科學研究,邀集領域專家、飼主與業者,完善飼主與異寵的分級管理制度,並規劃執行期程與監督機制。 - 加強飼主教育與友善環境建設
農業部需投入更多資源推動異寵飼養教育,確保動物福利和飼養條件完善。 - 檢視現有動保法規與政策
動保政策應以公共安全與動物福利為核心原則,並根據物種特性進行精緻化管理,避免以全科分類的粗放方式推動政策。 - 推動異寵登記系統
建立透明且完整的異寵登記系統,提升政策執行的效率與公信力。 - 針對協調會未能回應的問題進行後續回覆
農業部承諾在一週內對協調會中未能立即答覆的問題進行書面回覆,保障各方參與者的意見能被充分考量。
農業部於1月3日召開的首次政策研商會議中,提出955種動物禁養名單,包括22類禁止輸入或飼養的物種及8種需進一步管理的物種,如緬甸蟒和浣熊。該名單以公共安全、動物福利為核心,但被外界批評「未充分納入專業意見」、「未有飼主參與」等。
延伸閱讀:農業部擬禁養955種動物 引反彈強調分級管理 保障飼主權益
1月10日,多個動保團體召開記者會,支持農業部以科學數據為基礎的政策方向,但呼籲應採更審慎的分級管理模式。動保團體強調,應以國際趨勢為參考,透過「白名單」或「分級管理」減少執法壓力,提升動物福利與市場規範。由此可見,不論是飼主、保育團體、學者或動保團體,都支持分級管理,確保所有進入家庭的動物都能獲得法律與政策的保護,只是對於名單的物種認定有分歧。
延伸閱讀:農業部擬禁養955種動物 動保團體出面支持:以科學與動物福利為基礎
在協調會上,國立師範大學生科系教授林思民認為,政策應以科學數據為基礎,避免政策倉促推行引發民間反彈。他建議,與其全面禁養,不如暫緩流程,進行更縝密的分級評估。台灣昆蟲館館長柯心平則指出,農業部目前以「分科」管理物種過於籠統,應更精細地針對單一物種進行管理。
會後,林思民表示:「時間或許就是造成民眾反彈的主因,因為在之前的版本,民眾覺得政府還沒有配套措施,就急著要把黑名單推上路。」林教授建議,應暫緩政策推動,並進行更科學的評估和縝密的分級設計,這或許能提高政策的接受度。
他進一步強調,在實務操作上,民間應盡速推出自己的管理辦法和飼養準則。他指出:「對這些物種最了解的人,目前仍然是第一線的飼養者和第一線會在臨床上碰到這些動物的獸醫師。」因此建議民間專家與飼主應積極參與政策研擬,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建議,促進政策完善。
農業部常次杜文珍則在協調會中承諾,未來將廣納專家學者與民間意見,逐步完善政策配套措施。農業部動保司司長江文全也表示,政策將以滾動式檢討方式推進,確保每一步都基於科學與共識,也會持續與利害關係人開會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