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吳昱賢/綜合報導
情人節不再只有鮮花和巧克力,近年來,全球各地的動物園和收容所紛紛推出別出心裁的「復仇募資活動」,讓失戀者有機會藉由為蟲子、老鼠或流浪貓命名,來宣洩對前任的怨氣,同時為動物保護工作籌措資金。
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動物園(Minnesota Zoo),參與者可以花費10美元(約310台幣),將一隻蟑螂命名為前任的名字,並觀看牠被餵給園內的刺蝟或鳥類。動物園發言人表示:「這項活動出乎意料地受到歡迎,捐款者不分國籍,從美國本土到歐洲、亞洲的支持者都有。」

來自華盛頓州的特麗·史考特(Teri Scott)透露,自己在社群平台上被這類活動「轟炸」,最初她看到為蟑螂命名時有些猶豫:「蟑螂太難擺脫了,怕是種詛咒,讓我前夫像蟑螂一樣揮之不去。」後來,她選擇參加阿拉斯加「鳥類救護與教育中心」(Bird Treatment and Learning Center)的「愛情傷害(Love Hurts)」活動,花費100美元(約3,100台幣)為一隻冷凍老鼠命名。這隻老鼠最後被餵給中心內的一隻雪鴞,並由中心提供影片作為紀念。阿拉斯加鳥類救護與教育中心執行長蘿拉·阿特伍德(Laura Atwood)指出:「這是一種有趣的心理抒發方式,為中心籌款,也讓人們以幽默的方式處理情感創傷。」
據了解,活動推出後,短短一週內便賣出130隻冷凍老鼠,迫使中心緊急補貨。截至活動截止前,已募集超過1.8萬美元(約56萬台幣),這筆資金將用於支持中心每年超過500隻鳥類的救護工作。
無獨有偶,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British Columbia)的一個瀕危北方斑點貓頭鷹(Northern Spotted Owl)繁殖計畫,也推出「No regRATS」的募款活動。參與者只需捐款5加幣(約115台幣),即可將一隻冷凍老鼠命名為前任或仇人,再由貓頭鷹吞食,活動還會提供照片和影片作為紀念。雖然活動獲得廣泛迴響,但也引來愛鼠人士反彈,批評將「聰明且高貴的動物」與負面情感聯繫,認為這可能助長對老鼠的偏見。活動主辦方則回應:「老鼠本來就是貓頭鷹的主要食物,我們只是想透過趣味方式為保護計畫籌款。」
英國達特穆爾動物園(Dartmoor Zoo)則將此概念延伸至「全生物鏈報復」——捐贈者不僅能選擇命名蟑螂,還可為即將被蛇吞食的老鼠命名,甚至指定用作草食動物飼料的蔬菜。該園發言人指出,活動上線首週即收到逾3,000筆命名申請,其中15%屬「自我揶揄式命名」,例如將自己名字賦予蟑螂以紀念失敗戀情。
除了老鼠和蟑螂外,田納西州孟菲斯動物園(Memphis Zoo)則推出「戀愛與分手(Dating or Dumping)」活動,參與者可選擇兩種方案:
- 若仍沉浸在甜蜜戀情中,可支付10美元(約310台幣),獲得一張電子卡片與紅熊貓吃葡萄的影片。
- 若想要表達「前任就是個臭東西」,同樣支付10美元(約310台幣),便能獲得一張「愛的糞便卡」,搭配一段大象排泄的影片,卡片上還附上「Scent with Love(愛的臭味)」字樣。
該動物園表示,活動結束後,將公布「最常被命名的名字」,供民眾觀賞。孟菲斯動物園活動負責人凱莉·強森(Caleigh Johnson)笑說:「我正號召朋友一起參加,目標就是讓我前任成為全美最臭的名字。」
心理學家艾莉森·貝克(Alison Baker)分析,這類活動的成功在於「將痛苦轉換成幽默」,透過輕鬆的儀式感,幫助參與者釋放負面情緒。她指出:「失戀時,愚蠢又搞笑的儀式能給人帶來短暫的解脫感。更棒的是,參與者同時也為動物保護盡了一份心力。」
不過,部分動保團體與專家對此表示憂慮。善待動物組織(PETA)認為:「雖然活動有助於保護動物,但將動物的死亡與報復情緒連結,恐會削弱對生命的尊重。」倫敦動物學會(ZSL)昆蟲學家艾莉諾·布蘭威爾博士(Dr. Eleanor Bramwell)則批評,將蟑螂「工具化」恐加深公眾對無脊椎動物的負面印象。
儘管如此,這股「情人節復仇命名潮」仍在全球蔓延,不管是蟑螂、老鼠命名,還是「愛的糞便卡」皆吸引了大批失戀民眾參與。特麗的感想證明了為何這類如此受歡迎:「在看著那隻老鼠被雪鴞一口吞下時,我終於感覺放下了過去。這可能是我送給自己最棒的情人節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