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吳昱賢/綜合報導
印度浦那(Pune)的藍波馬戲團(Rambo Circus) 近日推出全國首隻「數位大象」(Digital Elephant),成為印度第一個以機械仿生技術取代動物表演的馬戲團。這頭機械大象高達7至8英尺(約2.1至2.4公尺),內部裝有精密機械裝置,能夠轉動頭部、舉起長鼻、甚至模仿噴水與吼叫聲,為觀眾帶來栩栩如生的體驗。
長期以來,動物表演是馬戲團的核心賣點,然而,隨著動物保護意識提升,印度政府全面禁止馬戲團使用大象、獅子、老虎、馬、駱駝等動物進行演出,導致傳統馬戲團不得不尋找新的方式來適應變革。藍波馬戲團的負責人蘇吉特·迪利普(Sujit Dilip) 決定投入科技創新,耗時六個月,在南印度喀拉拉邦(Kerala)科伊姆巴托爾(Coimbatore) 設計並製作這座機械大象,總造價約50萬印度盧比(約新台幣19萬元)。
藍波馬戲團的數位大象已於浦那的「FunTime 劇場」正式登場,成功吸引大量觀眾,兒童尤其對這項創新科技表演表現出極大興趣。負責操控大象的演員坐在背上,透過遠端操控裝置,使大象能夠與觀眾互動,重現傳統馬戲團大象表演的精髓。
馬戲團負責人蘇吉特·迪利普表示:「孩子們仍然喜愛馬戲團裡的動物,這正是我們打造數位大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希望透過科技,保留馬戲團的娛樂性,同時確保動物不再受到傷害。」
藍波馬戲團的數位大象讓人聯想到印度寺廟近年來開始使用的「機器象」,動保組織如PETA India和「亞洲象之聲」(Voices for Asian Elephants)近年來向印度寺廟捐贈機器象,取代過去被強制參與宗教儀式的大象,這些機械大象不僅能夠擺動耳朵和鼻子,還能為信徒帶來祝福,避免大象在長時間的宗教活動中遭受痛苦。
延伸閱讀:宗教儀式也零殘忍! 印度寺廟引入逼真“機器象”
動團持續向印度寺廟捐贈機器象 吸引信徒前來朝聖
然而,兩者在設計與用途上存在顯著差異。機器象主要用於宗教儀式,其動作較為簡單,通常由內建的自動化系統控制,只能進行基本的移動、緩慢行走、擺動耳朵與舉起長鼻。其目的在於確保機器象能夠在節慶或祭典中,扮演傳統活體大象的象徵性角色,提供莊嚴的儀式感。
相較之下,藍波馬戲團的數位大象則強調互動與娛樂性,由演員手動操控,以符合現場表演需求。這頭機械大象不僅能夠移動與擺動耳朵,還能轉頭、發出吼叫聲、透過內建水流系統模擬噴水,讓觀眾感受到更加栩栩如生的表演。這些細節使得數位大象在娛樂效果上,遠勝於機器象,成為馬戲團轉型的重要技術突破。
除了印度,全球各地的馬戲團也正在逐步淘汰動物表演,並採用創新技術來吸引觀眾。例如,德國龍卡里馬戲團(Circus Roncalli) 早在2018年成為全球第一個採用全息投影技術取代動物表演的馬戲團。該團隊使用11台高解析度雷射投影機,在360度舞台上投射出逼真的大象、馬匹和猴子,讓觀眾彷彿置身於夢幻般的動物表演之中,而無需任何活體動物參與。
在美國,擁有150年歷史的玲玲馬戲團(Ringling Bros. and Barnum & Bailey Circus) 也於2024年正式回歸,並全面取消動物表演。過去,玲玲馬戲團以大象表演聞名,但在動保團體的壓力下,於2016年讓最後一批大象退休,並於2017年宣布解散。如今,他們以無動物表演的形式回歸,並在美國50個城市巡演,結合特技演員、雜技與機器動物,為觀眾帶來全新的娛樂體驗。
馬戲團不再只是關於馴獸與動物特技,而是關於如何透過創意與科技,帶給觀眾歡樂與感動。蘇吉特·迪利普表示:「我們的目標受眾一直是家庭。我們現在理解到,馬戲團的核心不在於是否有動物,而是它能否帶來興奮與驚奇。」
從印度到歐美,全球馬戲團正在進行一場前所未有的轉型。科技與人道並存,未來的馬戲表演將不再以動物為賣點,而是創新、藝術與技術的結合,為觀眾創造全新的娛樂體驗!
延伸閱讀:馬戲團動保先驅 讓”動物表演”更魔幻 逾30年不使用野生動物 德國朗卡利全息投影擄獲人心
告別大象 玲玲馬戲團捲土重來 睽違6年 呈現全新“無動物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