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昱賢/報導
2019年開始「素食」在歐美地區蔚為風潮,植物性產品因應而生,植物肉、植物奶廣受消費者喜愛,這些公司也逐漸站穩腳步。然而,這些植物性食品公司卻面臨一個巨大的挑戰──詞彙限制。不論是美國、歐洲、南非,都有畜牧業者提出抗議,要求限制植物性食品公司的詞彙使用,像是近期法國就修法限制植物肉不得使用「肉排」(steak)或「香腸」(susage)等詞彙,引發熱議。
延伸閱讀:【2020年度回顧】純素之年後 蔬食風潮未減 植物肉產品仍受喜愛
法國通過禁令 植物「肉」不是肉
綜合外媒報導,在肉品業者不斷施壓後,法國近日成為歐盟第一個禁止在植物性產品上使用「肉」字的國家,禁令將在今年10月生效,法案禁止任何植物性食品使用「牛排」、「香腸」、「培根」(bacon)、「雞肉」(chicken)等用語,唯一可被豁免的詞是「漢堡」(Burger),因為漢堡不一定含有肉。法國政府指出,這項禁令將能減少消費者的「混亂」,避免業者使用肉、魚來指稱不屬於動物世界的產品。
這項法案在2020年通過,卻因為爭議延宕至近期才正式公告,不過只適用於本國製產品,法國最大農業遊說組織「農業開發聯合會」(FNSEA)雖然贊同禁令,卻也批評規範不夠周延,認為政府替進口植物肉業者打開後門。
對此,關注動物權、倡導吃素的非營利團體ProVeg International指出,這樣的禁令只會「在需要減少肉類消費的時候鼓勵畜牧業」,副執行長Jasmijn de Boo表示:「畜牧業產生約全球五分之一的溫室氣體,當大家都在呼籲消費者做出明智、低碳排放的選擇時,我們的政客卻做出截然不同的決定。」
肉食人口減少 道德因素影響大
事實上,法國的肉食人口正在逐漸減少。根據民調公司「法國國家公共研究所」(IFOP)的調查顯示,有21%的法國人開始減少肉食、改變自己的肉食習慣,更有66%的法國人願意嘗試植物性飲食。而民眾減少肉食、投奔素食的原因,主要是保護動物、維持健康、保護環境,其中有14%的法國民眾不願讓動物受苦,因而不吃肉。
法國動物權組織L214食品部負責人Alexandra Coché指出:「植物性飲食不是一種流行,是一種另類的社會運動,人們透過消費來追求自己的價值觀,現在的人更尊重動物、更尊重地球環境。」
南非也通過禁令 全球展開詞彙爭奪戰
類似的禁令在全球發生,6月22日南非也宣布禁令,撤下所有使用「傳統肉類描述」的植物性食品,除了牛排、香腸等詞彙外,「雞塊」(nuggets)、「肋排」(ribs)、「肉丸」(beatball)、「比爾通」(biltong,一種南非的醃製肉品)等詞彙也被禁止。去年,美國德州也通過類似法案,禁止在植物性產品上貼上「肉」或「牛肉」的標籤;澳洲議會也成立了「紅肉諮詢委員會」(Red Meat Advisory Council),正審查植物肉業者是否違反《食品標籤法》(Food Labelling Laws)。
早在2019年,歐洲的肉品業者就向歐洲議會檢舉,認為植物肉「試圖誤導公眾」,不過當時歐洲議會認為目前的植物肉公司都會強調他們是「植物性」(planted-based),消費者足以辨認植物肉和一般肉品的差別。
ProVeg 南非分部主任Donovan Will指出:「像法國、南非這樣針對植物性食品的禁令是一個大倒退,我們迫切需要減少肉類消費,減少全球暖化、避免動物受苦。」他還補充:「這種規定其實很不尊重消費者,他們不笨。根本沒有證據顯示消費者會被植物肉的名稱誤導。」
繼續閱讀:【「肉」&「奶」的名詞爭奪戰(下)】不只植物肉 植物奶用詞被限制 爭奪戰仍在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