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用實驗動物引人詬病  替代教具開發正起飛

結合公、私部門各自優勢,達成資源分享與風險分擔,創造加乘效益的「公私協力」,已是當今行政領域的顯學,也被喊得震天價響,但公私協力到底是「非常給力」或是「非常無力」呢?自然有些關鍵因素。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即將於2024年出版《公私協力非常給力—-台灣動物保護的故事(2015至2023年)》,透過28個真實案例,讓大家了解動保團體和公部門如何建立默契跳恰恰,動物友善網站將逐一轉載,與讀者分享。

/吳昱賢

關懷生命協會舉辦的教師研習營中,邀請教師體驗「蔬果手術縫合」的替代教具。圖片來源/關懷生命協會

根據112年10月發佈的《111年度實驗動物人道管理年報》顯示,台灣的實驗動物使用量400萬隻,不包含胚胎的使用量則為 115萬隻,其中研究機構與學術單位為大宗,專科以上學校佔46.98%,試驗研究機構則是39.25%。這也不免讓人好奇,學校的動物實驗用量為何如此之大呢?

實驗年報的統計數字為專科以上學校的動物實驗用量,若再加以探究各研究計畫類型的分類,比例佔前三名的依序是「基礎研究」(51.39%)、「應用研究」(23.11%)及「產品上市前測試」(20.59%),實際用於教學的實驗動物,僅佔1.81%,總數為21,000隻。雖然和其他動物實驗相比,教育訓練、教學目的所使用的實驗動物用量可說是九牛一毛,但仍應思考在教學設計上,是否也有機會像替代實驗一般,研發出替代的教具或課程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或許需要先了解各大專院校的動物實驗使用狀況為何,並清楚理解哪些課程、科系需要使用實驗動物,才能進而發展相關的替代實驗或教具。然而,不論是公部門或動保團體都缺乏對這項議題的完整統計或調查,不過動保團體「關懷生命協會」2022年曾致電和發函給擁有生醫、醫學相關科系的相關大學,並進行訪問與簡單統計。最後獲得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實驗動物中心三所學校的詳細說明,或許能一窺實驗動物在教育現場的處境。

成功大學醫學院使用San Draw的基礎縫合訓練模型進行縫合訓練。圖片來源/San Draw

  •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回覆:

成功大學醫學院及生命科學院已無活體動物實驗,而是以模型、影片或組織材料取代,像是醫學院學生都使用San Draw的基礎縫合訓練模型來進行縫合訓練教學,上述學院也會使用科技部「科普資料庫」的實驗小鼠及斑馬魚教學影片,及英國國家實驗動物3R研究中心(NC3Rs)的相闗資源,同時這些學院也正規劃使用虛擬實境發展課程。不過,仍有大學部的心理學系「生理心理學」課程在使用活體動物教學。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回覆:

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牙醫學系、藥學系、護理學系的醫學養成教育過程,不論是為了教導基礎生物學、醫學解剖學、生理學、生化學,還是進階到病理學和藥理學,最終能將臨床診斷學、治療學、與各專科醫學知識與技術融會貫通,都可能用到動物實驗。

不過台大醫學院都依照3R精神,確保使用於教學目的的動物都得到人道對待,避免壓力與痛苦,並使用最少的數量。而多數課程都已經使用教學影片、電腦模型進行輔助,盡可能地減少實驗動物的使用。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實驗動物中心回覆:

相關科系仍保留動物實驗,以生物科技學系為例,生物科技學系的「普通生物學」課程讓學生了解兩棲動物牛蛙及哺乳動物小鼠消化、呼吸、循環、泄殖系統和神經系統的形態構造及特點,學習動物生理觀察與解剖,「實驗動物福祉及基礎技術操作實習」則會進行進階動物實驗。同時這些課程也會配合電腦模型、教學影片進行。

2019年動保團體「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舉辦的一系列講座中,長期耕耘器官晶片研究的陽明交通大學生醫工程研究所教授陳冠宇坦言,不只是在台灣,全球絕大多數實驗動物的用量都在大學中進行,而非企業。他並提及,曾開過一門「生醫設計與實作」的課程,目標是要開發一個生醫教具,結果有學生提出了「青蛙解剖」教育的提案,學生們展開了一連串的思辨——「青蛙先用乙醚麻醉後再解剖,這樣就是人道嗎?」「基於『使用者描述』,部分同學會恐懼活體,部分同學則會玩弄生命,那麼這樣的活體解剖實驗是否恰當呢?」最終學生們打造了實際的LED心臟,可作為替代的教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負責飼養醫學院所需的實驗動物。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

而第一線的教學現場又是什麼狀況呢?過去最常被用來作為生物課神經傳導、動物身體構造教材的「青蛙解剖實驗」,根據現今《動物保護法》第18條規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不得進行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所定課程綱要以外,足以使動物受傷害或死亡之教學訓練。」除了大專院校外,只能在高中進行實驗。不過,青蛙解剖實驗在高中課綱被列為「延伸性探討活動」,因而很少有學校進行,事實上市面已有青蛙解剖模擬網站、青蛙透視模型等可供參考選用。而教育部研發的VR/AR教材開發推動與示範計畫亦有不少優秀的教材,例如青蛙外部及內部型態觀察與解剖操作實驗VR教材我的寵物是蝴蝶(建立蝴蝶飼養過程的虛擬環境)。

一張含有 文字, 螢幕擷取畫面, 信, 字型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泰宇出版的高中生物選修三,關於青蛙解剖的內容被列為探討活動。圖片來源/關懷生命協會

在關懷生命協會2020年舉辦的「動保扎根教師研習營」中,與國家實驗動物中心合作了實驗動物專題場次,當時的中心副主任(現為主任)秦咸靜博士也曾分享研究人員培訓的替代案例,像是化妝品檢驗使用雞蛋微血管或是屠宰牛隻的眼角膜,藉以取代令人詬病的兔子眼睛刺激實驗;或是利用各式各樣的水果縫合來取代使用於手術教學與練習的動物,讓醫學生在學習動物、人體手術前能先練好基本功。


2016年5月,座落在田納西州及喬治亞州邊境的田納西大學醫學院,宣佈停止在外科教學中使用活體動物,改為使用具有人造血液、可模擬呼吸、可眨眼的仿真人教具。田納西大學醫學院是美國、加拿大最後一間利用活體豬訓練學生外科技能的學院,該聲明可說是北美,乃至於世界的里程碑,這不僅是科技進步發展進步的象徵,更是動物保護與醫學、生醫產業間碰撞後的結果。

台灣農業部的「建構生醫產業動物替代體系及開發關鍵技術」中綱計畫第一個四年期甫結束,接手的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簡稱國科會)未來將更著重於人才培育,範圍擴及學生、研究人員及IACUC和獸醫師。教育部目前已經和大專院校展開「動物替代實驗」的課程開發,目前有5個夥伴學校正在研擬相關課程,台中教育大學也正撰寫關於實驗動物的課程手冊,未來中小學教師能夠藉由這個手冊,發展更多跟實驗動物有關的倫理、生命教育課程。未來,我們或許能在課堂中,看見更多替代動物的教具,及更多優秀科學家研發的替代動物實驗!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