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
本(12)月初,屏東縣春日鄉發生比特犬咬死幼童悲劇,事發後飼主無意繼續飼養,犬隻也被送往公立收容所,但是收容所志工卻發現比特犬相當親人,令人不禁疑惑當天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回顧現場,比特犬被一條粗重的鐵鍊長期栓綁,這也是台灣多數「籠鍊犬」的日常。
事實上,被長期栓鍊的狗,因為無法有正常社會化的互動,發生攻擊行為的機率更高,為此,台灣三個動保組織今(10)日聯合四位立法委員召開記者會,公布長年調查各縣市不當飼養犬隻影像,呼籲主管機關農委會正視不當飼養犬隻造成的人犬衝突與傷害。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今日聯合立法委員陳亭妃、吳思瑤、蔣萬安、洪孟楷召開記者會,公布三組織長年調查台灣各地不當飼養犬隻影像,影片中可見一隻隻被長期鍊養、籠養的狗,生活在遮蔽不足或衛生條件不佳的戶外空間,對人相當警惕,而這只是台灣籠鍊犬的冰山一角。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陳玉敏指出,長期鍊養、籠養犬隻,會讓動物無法有正常社會化的互動,可能導致長期焦慮、恐懼,甚至會讓狗因為無法逃離威脅、危險而引發攻擊行為。
她表示,1994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就有研究發現,被鍊犬攻擊人類的機率是非被鍊犬的2.8倍,而小孩常是被鍊犬攻擊的對象。孩童往往無法辨識或理解犬隻釋出的警告訊息,狗會認為釋出警告訊息後仍繼續靠近的孩童是在威脅或挑戰牠,如果這時狗又因為被栓鍊住而無法逃亡,就只能選擇攻擊這個正在靠近、有威脅性的對象。美國獸醫協會(AVMA)也建議飼主「絕對不要長期栓鍊住你的狗,這會造成他們的侵略性。」
但長期栓鍊狗的狀況,在台灣卻相當普遍。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TSPCA)提供了五年來民眾向其檢舉「不當飼養」的案件數據,在約2,800件不當飼養通報中,長期關籠有614件、長期拴綁有690件,兩者合計就占全部通報案件的46%,而這類案件往往又伴隨著其他動物福利問題,但許多地方政府對於這類不當飼養案件往往消極以對,長期漠視、執法不力。
TSPCA執行長姜怡如表示,協會遇到這種案件,一定會到現場找到動物和飼主,詢問對方為何會這樣養狗,並且協助改善環境,民間團體能做的也只有盡量教育和宣導,並在發現嚴重案例時通報動保機關處理,但無法干預長期鍊養、籠養的做法,就是因為《動保法》沒有具體規範來限制籠鍊時間,無論是飼主還是動保機關,都沒有標準可參考,因此他們才會呼籲農委會應制定飼養犬貓的「飼主責任指引」,讓《動保法》第五條第二項的「飼主責任」有具體可遵循的依據。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則是在2020年於網站架設了「籠鏈犬實況」頁面,訴說籠鏈犬的真實故事,今年更是開始和新北市動保處合作培訓志工、建立籠鏈犬地圖,執行長林憶珊表示,目前他們的做法是訓練志工以柔性方式介入,協助飼主遛狗,和飼主建立關係後協助改變行為,而新北市的籠鏈犬地圖今年下半年才開始建立,就已經登錄了7、80件案例,2018年時台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對新北市三芝鄉的家訪結果更顯示,該地區從工廠、果園到住家,共有775戶飼主將狗長期鍊養或籠養,可見籠鍊犬隻現象在台灣的氾濫。
幾日前,台灣愛狗人協會才接獲通報,在屏東縣獅子鄉,有果農以在樹下鍊養犬隻的方式防盜,但有到果園的日子才會餵狗,數隻守衛犬有一餐沒一餐,且狗全都沒有結紮,而當芒果收成後,牠們還會被直接放掉,果農種種明顯違反動保法的行為卻受到地方政府漠視,未加以制止、開罰。此外,台灣愛狗人協會還從現場帶回來了滿身跳蚤的幼犬,這樣缺乏飼主的飼養方式,不僅僅有嚴重的動物福利問題,還會不斷產生更多的流浪動物。
這些狀況每天都在台灣各地上演,今日召開記者會的團體因此呼籲,農委會應儘速公告飼養犬貓的「飼主責任指引」,並將指引法制化,各縣市動保機關應加強宣導、嚴格執法。台灣必須積極提升飼養寵物的「飼主責任」,包括應依法替家中的犬貓施打晶片、做好寵物登記,並予以絕育,而正確的動物照顧包括每日的充分運動時間和活動空間以及飼主的適當陪伴,才有助於人與動物互動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