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報導
在COVID-19出現後,一些亞洲國家開始禁止販售和食用野生動物,但一年多過去,疫情仍然猖獗,野生動物貿易也是如此。經過一些組織的探訪,結果顯示,儘管人們在疫情初期繃緊了神經,但在亞洲的許多傳統市場,如今狀況並沒有太大變化,許多人對野生動物的食慾仍在繼續。
由於部分已知最早的COVID-19病例與中國武漢的一個傳統食品批發市場有關,在疫情爆發之初,許多非營利組織就已發出警告,呼籲各國政府關閉販售和屠宰活體動物的「濕貨市場」(wet market,衛生環境不佳的傳統市場),直到今年4月,世界衛生組織(WHO)才採取了前所未有的行動,發布一份臨時指南,呼籲各國採取緊急措施,暫停在傳統市場內販售作為食品或用於繁育的活體野生哺乳動物,並關閉市場內販售這類動物的區域。
多年來,亞洲的動物福利組織一直提出同樣的要求,這些組織表示,在濕貨市場飼養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的不衛生、殘酷環境,是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完美溫床。一些亞洲國家已經通過新法來遏止野味的販售,並在疫情期間限制濕貨市場的活動,但這些嘗試幾乎都失敗了,在缺乏執法、產業具有巨大經濟價值的情況下,野味在一些地區仍然流行。
去年7月,越南總理下令停止所有野生動物的進口,並對違規者實施更嚴厲的處罰,包括最高15年的有期徒刑,但越南非政府組織PanNature上個月的一項調查發現,越南地方層級的野生動物產品貿易沒有發生積極變化,湄公河三角洲和該國其他地區的濕貨市場仍在販售海龜、鳥類和瀕危野生動物。
印尼是亞洲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截至7月20日,共有超過290萬人確診、超過7萬4千人死亡),自疫情開始以來,該國的環境和林業部一直在試圖說服地方官員關閉全國各地的野生動物市場。一開始,中爪哇省梭羅市(Solo)的官員聽取了建議,在德博市場(Depok)下令撲殺了數百隻蝙蝠,該市場是印尼最大的鳥類、狗和野生動物市場之一,但這個行動之後被證明只是曇花一現。
印尼無狗肉聯盟(Dog Meat-Free Indonesia Coalition)的專員Lola Webber說:「當 COVID-19首次來襲時,他們殘忍地消滅了數百隻蝙蝠,並停止販售牠們,但我的消息來源告訴我,現在一切照舊。」
印尼鳥類保護組織Flight的創辦人Marison Guciano證實了Webber的說法,他說:「一週前我去過那裡,他們依然公開販售蝙蝠,還有蛇、兔子、烏龜、雪貂、河狸、貓、狗、倉鼠、刺猬、鸚鵡、貓頭鷹、烏鴉和老鷹。」
同樣的狀況在印尼的其他濕貨市場上演,根據動物福利組織四爪(Four Paws)發布的一組照片,北蘇拉威西省的三個市場也仍在販售各種活體動物,而這組照片拍攝於今年6月。
去年4月和5月,在疫情進入「全球大流行」後,動物權利組織善待動物組織(PETA)開始拜訪越南、泰國、柬埔寨、菲律賓、印尼和中國的濕貨市場,PETA的亞洲發言人Nirali Shah說:「我們期望新規範已經到位,但我們看到一切如常,所有不同的物種都被關在髒兮兮的籠子裡,有的活著,有的死了,有時牠們在同一個籠子裡。在一些市場,我們看到動物在沾滿其他物種血液的檯面上被宰殺,工作人員也不帶手套,完全沒有衛生可言,這種風險因子的組合就像一顆定時炸彈,等著新的疫情開始。」
而中國雖然在去年2月就發布了禁令,全面禁止交易和食用野生動物,但Shah說,情況只是略有改善,「你再也看不到外來野生動物在中國的濕貨市場被公開販售了,但他們還是在不衛生的環境下販售各種鳥類。在很多這樣的市場裡,我們發現如果你想要某種動物,不管牠是什麼,儘管有禁令,供應商都可以為你弄到手。」
不過還是有一些好消息,在馬來西亞,狀況有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在疫情前,雖然人們也可以在馬來西亞的濕貨市場上買到野生動物,但更常見的是透過餐廳販售,去年 8 月,現已退休的馬來西亞總警長Abdul Hamid Bador給了地方警察局長一個月的時間,確保地方不會再有販售野味的非法餐廳,野生動物部門也奉命協助警方。當時他說:「不要告訴我一個有300到500名警力的地區,卻查不出賣珍稀動物的餐廳和非法場所的存在。」
野生動物貿易監測組織TRAFFIC駐吉隆坡發言人Elizabeth John表示,這些突襲行動是成功和失敗的訊號,「在警察和野生動物部門間建立這個聯合工作小組,這絕對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但我們也看到緝獲的狀況在繼續,即使在疫情期間,警告也沒能改變消費者的態度。儘管存在風險,但人們對野生動物的食慾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