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連兩年接觸殺蟲劑讓切葉蜂繁殖降44% 需好幾世代才能恢復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姜唯/編譯;林大利/審校

最新研究顯示,兩年都有接觸殺蟲劑益達胺的切葉蜂,後代減少了44%,此外,即使只接觸過一次殺蟲劑,切葉蜂可能也需要好幾世代的時間,才能從殺蟲劑的負面影響中恢復。

研究發現,即使只接觸過一次殺蟲劑,切葉蜂也可能需要好幾個世代的時間才能從殺蟲劑的負面影響中恢復。圖片來源:Oregon State University(CC BY-SA 2.0)

殺蟲劑與切葉蜂後代繁殖狀況研究

英國《衛報》報導,根據研究結果,切葉蜂在出生後第一年,就算只接觸過一次殺蟲劑,也會影響後代的繁殖,而且殺蟲劑的效應會累積,更可能導致整個切葉蜂族群減少。

研究主要作者、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生態學博士候選人斯圖利格羅斯(Clara Stuligross)說:「特別是在農業區,通常一年使用多次殺蟲劑,而且還會連續多年使用。研究結果確實對切葉蜂族群有實質意義。」

為了展示殺蟲劑對昆蟲的影響到底會延續幾世代,即「殘留效應(carryover effect)」到底多強,科學家們以切葉蜂科的藍果園壁蜂(Blue Orchard Bee,學名:Osmia lignaria)為對象,進行了為期兩年的田野試驗。

他們使用了已知對蜂類有劇毒的新菸鹼類殺蟲劑益達胺(imidacloprid),並嘗試所有的接觸組合——在藍果園壁蜂出生後第一年、第一年加上第二年,以及只有第二年接觸殺蟲劑,看效果有何不同。

兩年都接觸益達胺的切葉蜂 後代減少44%

目前歐盟已禁止使用益達胺,但並未禁止生產,而且每年都大量出口。根據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國家農藥資訊中心(National Pesticide Information Center)的資料,在美國有400多種含有益達胺的產品在市面上銷售。

斯圖利格羅斯說:「益達胺是一種存在於所有植物組織中的全身性殺蟲劑,會影響切葉蜂的神經系統,對切葉蜂行為和生理產生多種不同類型的影響。」

與從未接觸過益達胺的切葉蜂相比,僅在幼蟲時期接觸過益達胺者,後代數量減少20%;在成蟲時期只接觸過一次的切葉蜂後代則減少了30%。而兩年都有接觸益達胺的切葉蜂,影響有所累積,後代減少了44%。

斯圖利格羅斯說:「殺蟲劑會減少切葉蜂的繁殖,而且不論是過去生命階段或上一世代曾接觸殺蟲劑,都會影響成蟲隔年的繁殖表現。」

若也考慮蜂類的築巢機率和雌雄比例,連續兩年接觸殺蟲劑使切葉蜂族群成長幅度減少了71%。

斯圖利格羅斯表示,越了解殺蟲劑如何在環境中累積並在數年間影響蜂類族群,就能更精確預測殺蟲劑的使用風險。接下來的關鍵是要盡可能減少接觸殺蟲劑、將殘留效應納入研究,同時將殺蟲劑對授粉媒介的風險納入害蟲管理策略。 

參考資料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