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談判破局 目標、補助皆無共識 會議再延期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第二階段預備會議協商破局,代表著會議將再度延期。圖為一種熱帶蜥蜴(polychrus marmoratus,未有中文名)。圖片來源/Pexels.com


記者 吳昱賢/報導

原定2020年在中國昆明舉辦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因疫情延期並改為兩階段舉行,第一階段在2021年10月15日線上舉辦。近期195個國家的代表在瑞士日內瓦舉辦第二階段會議的預備會議協商,卻因補助問題導致協商破局,原定於4月召開的第二階段會議再度延到8月下旬。各國的分歧讓生物多樣性公約的願景更顯得遙遙無期。

《生物多樣性公約》是一項多邊條約,有三個主要目標:保護生物多樣性(或遺傳多樣性)、使生物資源可永續、公平公正地分享生物資源之益處(Benefit Sharing,又稱惠益分享)。《生物多樣性公約》自1992年簽訂至今已召開15次締約方大會,每次的締約方大會都影響著未來5至10年的保育政策。

3月15日至31日,各國在日內瓦針對第二階段會議進行為期兩周的預備會議,主要目標是討論「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確認未來全球的生物多樣性及保育目標,包含增設保護區、阻止物種滅絕等,然而在兩周的會議中,各國沒有達成任何共識,沒有一個目標在預備會議中通過。

這代表著第二階段會議將四度延期,目前預計在8月下旬舉辦。為了避免協商再破局,主辦單位將在6月21日於肯亞奈洛比(Nairobi)再次舉辦預備會議。

日內瓦預備會議的談判內容未完全公開,不過參與會議的組織「為自然發聲」(Campaign for Nature)透露,主要分歧點為「高收入國家為低收入國家提供保育基金」。原本的草案要求,高收入國家需每年提供100億美元的資金,讓貧窮的低收入國家有資源保護生態,不過「為自然發聲」的研究發現,大約需要600億資金才能讓保育政策發揮效用,低收入國家如巴西、印度則呼籲資金應該提高到每年7000億美元。

「為自然發聲」發言人Brian O’Donnell表示:「在日內瓦舉辦的預備會議非常讓人失望,國家代表們都在爭論彼此的立場,而不是尋找共識。」他表示:「這場會議已經拖延了兩年的時間,但我們感覺距離協議達成仍遙遙無期。」同樣參與會議的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International)代表Guido Broekhoven也坦言:「進度確實非常緩慢。令人擔憂的是,關鍵內容未達成一致。」

也有保育團體較為樂觀。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代表Sue Lieberman認為,各國針對「2030年保護30%的世界海洋和陸地」的目標有可能達成協議,目前的保護範圍為陸地16.4%、海洋7.74%。Sue樂觀地表示:「我認為各國對於最終的協議有一個明確的想像,至少討論往正確的方向發展。」

Brian認為,若要避免談判再次破局,各國政府應該派出更高層級的官員參與奈洛比的預備會議,他說:「只有更高層級的官員前來討論,過去兩周的困境才有可能被打破,甚至需要各國元首的參與。」

繼續閱讀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