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地與人類高度重疊 金門「歐亞水獺」糞便檢出微塑膠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整理:廖禹婷(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去年綠色和平發起「保育類野生動物的微塑膠污染」研究調查,相繼在台灣水鹿和嘉明湖棲地發現微塑膠,26日再度公布在台灣本島已經滅絕、金門獨有的「歐亞水獺」排遺及其生活水域發現微塑膠,微塑膠檢出率皆將近八成。

近來歐亞水獺遭路殺事故頻傳,學者也指出,塑膠垃圾大量出現在水獺棲地,除了裂解成更多微塑膠,也會阻塞水獺原本的行經水域路線,間接導致水獺必須改道、增加路殺可能性。

水獺外型可愛,深受民眾喜愛。圖片來源:台北市立動物園;綠色和平提供
水獺外型可愛,深受民眾喜愛。圖片來源:台北市立動物園;綠色和平提供

綠色和平調查六大保育野生動物 「歐亞水獺」微塑膠檢出率高達八成

綠色和平去年展開六大台灣重要保育類動物微塑膠污染研究調查,包含台灣黑熊、黃喉貂、櫻花鉤吻鮭、台灣水鹿、石虎及歐亞水獺,藉由採集野生動物的排遺(糞便)與棲地水質樣本,檢視當地野生動物是否面臨塑膠污染威脅。

調查顯示,塑膠污染已擴散到自然棲地。繼去年首批採集結果發現,台灣水鹿重要飲水源「嘉明湖」微塑膠的平均檢出率為100%後,綠色和平26日再度公布目前已在台灣本島滅絕、僅剩金門獨有的歐亞水獺調查結果,發現歐亞水獺排遺和生活的水域,包含觀光熱區太湖流域,微塑膠檢出率皆有將近八成。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唐安表示,調查結果較預想嚴重,被譽為「生態之島」的金門正面臨塑膠危機。

全台剩不到200隻!塑膠碎片成歐亞水獺微塑膠污染最大危機

歐亞水獺目前全台僅存不到200隻,且全位於金門,在「台灣陸域哺乳類紅皮書名錄」中被列為極度瀕危(CR)保育等級。

綠色和平表示,去年10月與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袁守立博士團隊及當地保育協會合作,共採集水獺的九個棲地水源樣本,39件水獺排遺樣本。除了以尼羅紅染色法搭配肉眼使用立體顯微鏡檢視,研究也透過拉曼光譜及傅立葉轉換紅外線光譜儀抽樣分析塑膠材質。

結果發現,水獺排遺及其生活的水域中所發現的塑膠,塑膠碎片占比近半,其次為塑膠顆粒。其中,檢出的材質種類包含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氯乙烯(PVC)等,常見於食物包裝袋(膜)、寶特瓶、食物托盤等人爲製造的一次性塑膠,綠色和平推測,檢出的微塑膠是在一次性塑膠裂解後,透過水或空氣進入動物棲地。

唐安呼籲,環保署應規劃一次性塑膠和包裝的減量時程相關措施,從源頭控管,設定塑膠生產的上限,才能避免更多珍貴動物和棲地持續遭受污染。

立體顯微鏡下發現透明的塑膠碎片,經拉曼光譜確認材質為PP。圖片來源:綠色和平提供

棲地與人類重疊度高 每1公升湖尾溪水內含82顆微塑膠

由於水獺棲地和人類生活領域高度重疊,越靠近人為活動密集的區域,微塑膠的污染情形也更嚴重。

其中塑膠污染程度最高的為「湖尾溪流域」,鄰近金門第二大人口密集的金寧鄉;其次則是供應金門主要觀光與民生用水區之一的觀光熱區「太湖流域」,也位於金門第三大人口密集鄉鎮區。

以污染最嚴重的湖尾溪流域為例,歐亞水獺平均每喝入1公升水,就可能攝入82顆微塑膠;而太湖流域作為金門重要民生用水及農民灌溉水源,塑膠汙染的含量平均每公升就高達36顆微塑膠,相當於當地居民每喝一杯水(約250毫升),就可能攝入九顆微塑膠。

對此,歐亞水獺研究團隊成員、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何瓊紋表示,「金門歐亞水獺從環境中攝入微塑膠的風險確實存在。」

在金門,歐亞水獺棲地與居民的生活領域高度重疊,微塑膠檢出量較高的地區,大多為附近有較高強度的人為活動。圖片來源:綠色和平提供
在金門,歐亞水獺棲地與居民的生活領域高度重疊,微塑膠檢出量較高的地區,大多為附近有較高強度的人為活動。圖片來源:綠色和平提供

易吸附有毒物質、微塑膠增加恐致毒物污染 塑膠垃圾也成路殺間接風險

包含袁守立博士團隊及金門縣野鳥學會前理事長莊西進在內的金門歐亞水獺研究團隊表示,水獺誤食大型塑膠垃圾的機率低,排遺中的微塑膠最可能來自生活水域及食物鏈。

唐安也指出,微塑膠容易吸附環境及水中有毒物質,當棲地的微塑膠含量不斷累積,將大幅提升水獺間接遭受其他毒性物質污染的機率,「人類和自然環境生態的失衡,將削弱了生態系統的韌性。」

研究團隊說明,除了塑膠污染以外,當棲地環境有愈來愈多的塑膠垃圾,裂解產生微塑膠的風險不僅提高,還可能阻塞水獺原本的行經水域路線,間接增加水獺必須改道、增加路殺可能性。

繼續閱讀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