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也看外表? 新研究:「顏值」較低的魚種 滅絕風險較高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姜唯/編譯;許祖菱、林大利/審校

俗話說「人帥真好、人醜吃草」,近期一份新研究則發現,較「醜」的魚,受到人為威脅而滅絕的風險較高。

《獨立報》報導,法國蒙彼利埃大學(University of Montpellier)學者主持的研究發現,瀕臨滅絕的珊瑚礁魚類往往「美感分數」較低,這表示如果人類傾向關注「比較漂亮」的物種,在保育工作中可能會忽視美感分數較低者。

許多色彩較少的魚種美感分數較低。圖為斑鰭紡錘鰕虎(Fusigobius signipinnis)。圖片來源:François Libert/Flickr(CC BY-NC-SA 2.0)
許多色彩較少的魚種美感分數較低。圖為斑鰭紡錘鰕虎(學名:Fusigobius signipinnis)。圖片來源:François Libert/Flickr(CC BY-NC-SA 2.0)

物種的「美感分數」也影響保育關注度

群集生態學家孟軻(Nicolas Mouquet)在新聞稿中表示:「我們的研究要強調的是,大眾對保育工作的支持與最需要保育的物種之間可能有落差。」

研究團隊指出,哺乳動物也是如此,比較「美麗」的物種比其他物種更容易成為研究焦點。

然而,這份7日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期刊》(PLOS Biology)上的新研究也發現,「醜魚」通常在演化上更具獨特性。

研究人員結合機器學習和民眾問卷調查來判定每條魚的「美感分數」。

研究人員以線上問卷調查的方式讓1萬3,000名民眾對481張輻鰭珊瑚礁魚類照片評分,並使用這些資料來訓練卷積神經網絡(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接著,經過訓練的神經網絡用來評估另外4,400張魚類照片,其中包含2,417種最常見的珊瑚礁魚類。

研究人員結合機器學習和民眾問卷調查來判定每條魚的「美感分數」。右下 (c) 區魚種,美感分數由左至右、上至下減少。圖片來源:Langlois et al.(CC BY 4.0)
研究人員結合機器學習和民眾問卷調查來判定每條魚的「美感分數」。右下(c)區魚種,美感分數由左至右、上至下減少。圖片來源:Langlois et al.(CC BY 4.0)

問卷調查要求參與者從兩張照片中選擇「比較漂亮」的魚,找出人們認為哪些特徵最令人欣賞。例如,具有多種或較亮的顏色。利用這些變數,研究團隊建立出一個電腦模型,可根據人們的認知將魚類外觀的美感分數排名。

某些魚類,如蝴蝶魚和神仙魚,美感分數排名較高,而色彩較少的鰺魚和鯧魚等得分較低。

美感分數低 卻更具演化獨特性

但美感分數較高的魚在其他方面並不那麼獨特。研究發現,美感分數較低的魚在演化史和生態系統中的角色方面較獨特。然而,在保育工作上,往往是美感分數較低的魚面臨更多威脅。

花斑連鰭䲗(Synchiropus splendidus),是這篇研究中,美感分數最高的魚種之一。圖片來源:Rick D. Stuart Smith(CC-BY 4.0)
花斑連鰭䲗(Synchiropus splendidus)是這篇研究中,美感分數最高的魚種之一。圖片來源:Rick D. Stuart Smith(CC-BY 4.0)

研究發現,在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的紅皮書中被列為「易危(Vulnerable, VU)」、「瀕危(Endangered, EN)」或「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CR)」的魚類物種的美感分數明顯低於被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LC)」的魚種。

未列入受脅物種紅皮書的魚種,美感分數居中,牠們的美感分數明顯比瀕危組高,而比無危組低得多。

部分原因可能和人類如何使用這些魚種有關。有商業用途的魚,美感分數明顯低於沒有商業用途或僅在自給性捕魚活動中發現的魚,具有特別高商業重要性的物種的美感分數甚至更低。

作者認為,這樣的結果顯示,人們願意投注於某種的保育資源,可能和該物種所需要的保育資源之間有所落差。

參考資料

繼續閱讀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